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忆的展示、保护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忆的展示、保护与实践 出处:《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 文化展示 保护与实践
【摘要】:21世纪初至今的十余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学术名词。它的出现为民俗学等学科提供了新的学术平台,同时也影响并重构了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化记忆。在国家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地方政府、学者、民众形成了三股力量,地方政府通过文化展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政治经济资源,重构地域文化记忆;学者积极参与并推动非遗保护,他们重视地域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追求文化记忆保护的完整性与文化本真性,另外由于理论知识体系与地方知识系统不对接,会将一些地方文化经验屏蔽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系统之外;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与实践者,他们因为文化身份与文化角色不同,可以分为传承人与普通民众,传承人是地方文化记忆传承的灵魂人物,他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改变了文化身份,对地域文化建设会有一定影响,但地方知识话语很难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体系,普通民众而言,则在文化我者/他者之间变换不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特殊性,希望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反思中,观照到不同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项目编号:13CZW09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1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本文所引内容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10月8日订正本,本资料转引自巴莫曲布嫫《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公约“两个中文本”的分析》,载于《民族艺术》2015年第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序[J];博览群书;2005年02期
2 黄晓晨;;文化记忆[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6期
3 阎密;;文化记忆的坚守与变迁[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6期
4 巫少飞;;永留水底的文化记忆[J];文化交流;2013年02期
5 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6 陈平原;;《西安: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序言[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2期
7 吉子;;守护历史文化记忆[J];中国建设信息;2008年13期
8 柳成栋;闻鹭;;哈尔滨——文化记忆中的独特风景[J];黑龙江史志;2009年03期
9 解玺璋;;我们的文化记忆[J];中国企业家;2009年21期
10 时统宇;;打捞濒临沉没的文化记忆[J];青年记者;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著名作家 王蒙;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2 焦廷勤;重视文化记忆抢救工程[N];承德日报;2006年
3 黄适远;以“文化记忆”实现文化成长[N];哈密日报(汉);2012年
4 王福州;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N];中国文化报;2012年
5 意娜;文化记忆[N];中国经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吴晓杰;首个老年节,延续“文化记忆”[N];光明日报;2013年
7 李可;元宵节: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N];光明日报;2008年
8 刘巽达;将人伦节日化为民族文化记忆[N];光明日报;2010年
9 孙艳;魅力承德:激活文化记忆 打造塞北新城[N];河北日报;2012年
10 尹于世;传统节日应唤醒“吃”之外的文化记忆[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洁;东海岛屿文化记忆的恢复与重建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年
2 李青峰;文化记忆下的黄帝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大学;2008年
3 聂宁;论大尝祭中的文化记忆[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张丽燕;景观作为文本:杭州凤凰山和古树意义的生成[D];浙江大学;2013年
5 韩霓;俄罗斯文化记忆视角下的彼得大帝[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12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31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