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传承”概念的解构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8-01-18 06:22

  本文关键词:“传承”概念的解构与重构 出处:《文化遗产》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传承 田野 行为理论 后历史


【摘要】:自柳田国男在《民间传承论》中界定其研究对象为"民间传承"以来,日本民俗学围绕"传承"概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立场:一是"从田野看传承"或"由传承思考田野",认为应努力把握田野里传承的实际面貌,借此显示出一种民俗学能够进行独到的调查研究之可能性;二是对传承概念的批判,主张不可以继续拘泥于其所蕴含"同一性/连续性"规范,仅仅探究具有"传承"性质的事象,否则今后的民俗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传承"概念被"冻结",背后存在着基层文化论和民族性理论的影响,这种传承观将有可能由行为论之传承理论逐渐得以"解冻"。民俗学有必要把握"生活世界中的传承"的实际情况,重新返回到田野,返回到生活世界,重构传承概念。
[Abstract]:Since Yoshida defined his research object as "folk inheritance" in his "Folk inheritance Theory", Japanese folklore has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inheritance". Formed two different positions: first, "from the field to see inheritance" or "from the inheritance to think about the field", think that we should try to grasp the actual face of the field inheritance. This shows the possibility of a folklore being able to carry out a uniqu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e second is to criticize the concept of inheritance, advocating that we can not continue to adhere to its contained "identity / continuity" norms, only to explore the "inheritance" nature of things. Otherwise, the folklore in the future can not adapt to the modern society. The concept of "inheritance" is frozen, behind the influence of grass-roots cultural theory and national theory. It is necessary for folklore to grasp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in the life world" and return to the field and return to the world of life. R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inheritance.
【作者单位】: 成城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分类号】:K893.13
【正文快照】: 序言 近年来,日本民俗学围绕“传承”概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立场:一种认为传承概念在认识民俗学的对象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民俗学应该探讨一种方法,以激发出该概念蕴藏在其中的潜能;另一种则指出,传承概念规定了新旧文化的同一性和连续性,正因为这种概念规定的存在,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尔·海姆斯;陈熙;;民俗学的性质与太阳神话[J];文化遗产;2008年01期

2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J];民俗研究;2010年01期

3 尚光一;;我国民俗学教材的回顾与思考——以五部代表性民俗学教材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从经验中来到经验中去:民俗学研究的新路径[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2期

5 钟琴;;试论日本环境民俗学研究带来的思考[J];大舞台;2010年12期

6 ;民俗学的拓展与回归(三篇)[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赵世瑜;;传承与记忆: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关于“民俗学何以安身立命”问题的对话[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8 张翠霞;;常人方法学与民俗学“生活世界”研究策略——从民俗学研究范畴和范式转换谈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张翠霞;;民俗学“生活世界”研究策略——从研究范式转化及常人方法学的启示谈起[J];民俗研究;2011年03期

10 董晓萍;;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学科规划中理性求变[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铁梁;;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A];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2013年

2 ;成长在山东省民俗学会的大家庭里[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3 党明德;;我与民俗学会[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鲁生;;文化现实与学术使命[A];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2013年

5 马知遥;;热爱从热爱民俗开始[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善民个人简历及加入山东省民俗学会以来的学术成就[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萍;云南省民俗学会成立[N];云南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新兰 沙岩;芬兰民俗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翟江玲;民俗学发展重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曲彦斌;民俗学应为社会进步作贡献[N];光明日报;2002年

5 张晶;《中国艺术民俗学》略评[N];光明日报;2009年

6 张耀华;我省首家民俗学研究机构在都匀成立[N];贵州日报;2011年

7 李公明;都市中的当代生活与……民俗学故事[N];东方早报;2014年

8 沙野;汪玢玲民俗学研究的古代文学底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朱振华;民俗学研究关注整体性民俗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马子雷;“热”潮之下 “冷”藏其中[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龙;论新时期民俗学的发展阶段[D];山东大学;2007年

2 穆昭阳;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建梅;高校民俗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新艳;近代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对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借鉴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盖新亮;常识——一个民俗学的范畴和研究向度[D];温州大学;2009年

6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娜布其;蒙古马鞍具的民俗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琚利芬;洋节在上海发展转型的民俗学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姚向奎;孙作云民俗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茅正圆;回归民俗的生活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9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439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e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