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带: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本文关键词: 运河文化 城市发展进程 地理标志 文化源流 襟河 居庸 古帝 供应国 军事重镇 广通渠 出处:《前线》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城市发展进程与区域文化源流显示,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国都漕粮的经济生命线,而且是北京文脉的重要地理标志。历史上的北京之所以被誉为"万古帝王之都",除了"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的山川形胜之外,"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另一个地理因素。城市发展进程与区域文化源流显示,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国都漕粮的经济生命线,而且是北京文脉的重要地理标志。从放眼全国的视角考察,自江南以迄华北,大运
[Abstract]: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origin of regional culture show that the Grand Canal is not only the economic lifeline of grain suppl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Beijing. The historical reason why Beijing is known as the "eternal emperor's capital", in addition to "left around the sea, right has Taihang, South Bantian River economy, the north pillow in the form of victory". "access to water transport is convenient, Tianjin is also sea transportation" is another decisive geographical factor.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ulture shows that the Grand Canal is not only the economic lifeline of grain suppl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country, from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north of China, the Great Transport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分类号】:G127
【正文快照】: 城市发展进程与区域文化源流显示,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国都漕粮的经济生命线,而且是北京文脉的重要地理标志。 历史上的北京之所以被誉为“万古帝王之都”,除了“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的山川形胜之外,“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另一个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爱民;;保护大运河文化景区 打造“东方莱茵河”[J];水利发展研究;2005年11期
2 沈兴大;;难忘的大运河之行——兼谈“大运河文化”(上)[J];对外大传播;2006年12期
3 王燕文;;弘扬运河文化精神 续写运河名城华章[J];中国名城;2008年S1期
4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运河文化研究基地[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5 黄健;;运河文化之美[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3年02期
6 汪孔田;唱响运河文化 再创济宁辉煌——《济宁运河文化》简评[J];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7 张盛忠;运河文化的特质及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仓修良;我国传统文化的长廊——大运河——读《中国运河文化史》[J];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06期
9 金利权;杭州与运河文化[J];今日浙江;2004年11期
10 马文波;宫肖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J];东岳论丛;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喜波;;北京市运河文化遗产及保护研究[A];北京学研究2011:北京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C];2011年
2 梁国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德州城市科学发展[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明波;临清:运河文化研究成果丰硕[N];联合日报;2007年
2 赵厚峰;第二届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成立[N];济宁日报;2008年
3 记者 王粲;开创运河文化研究新局面[N];济宁日报;2009年
4 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中心 李德楠;中国运河文化遗产及其保护[N];光明日报;2009年
5 记者 张帆;加强研究保护开发运河文化[N];济宁日报;2011年
6 北京通州区文联 杨家毅;大运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精神[N];中国文化报;2012年
7 余新江 王清芬;安徽泗县:续写运河文化新篇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8 记者 田庆伍;全力提供优质服务 加快运河文化城发展步伐[N];宿迁日报;2014年
9 位鲁平;运河文化内涵值得开掘[N];光明日报;2006年
10 记者 王长江邋邢兆远;山东精心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靳秒;大运河遗产小道的美学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伍波;大运河与济宁城市审美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46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44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