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近代以来外来文化中国化进程中的化育精神及其变迁逻辑

发布时间:2018-03-24 15:27

  本文选题:外来文化中国化 切入点:文化化育精神 出处:《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05期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仍兼具融合与传承色彩,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主体精神和化育特质。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以"化"危机为契机,不仅仅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被动调整、适应,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性、包容性、创造性的彰显。我们应在超越"调和论"基础上深化对文化自信的民族性与当代性解读,从近代以来中外文化的非均衡融合发展进程中探索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化育创新精神。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化"与"当代性诠释"的纵横交错使中国文化的构建变得更为复杂,形成了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三相之间相互依赖的文化生态统一体。因此,文化创新必须做好外来文化本土化、传统文化当代化、多元文化人类化工作。我们在辩证地处理好异质文化间的竞争与交流、传承与重构关系的同时,突破文化比较中对立论、线性发展论的思维限制,反对盲目西化和种族文化中心主义两个极端。
[Abstract]:Since modern times,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still has the color of fusion and inheritance, 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subjective spiri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values of China. It is not only the passive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of the weak culture to the strong culture, but also the inheritance and inclusiveness of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should deepe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n the basis of transcending the "harmony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unbalanced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since modern times, the uniqu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is explored. Especial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crisscross of "Sinic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makes Chinese 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complex, Therefore, cultural innovation must be done well in the localiz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dealing dialectically with the competi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inherit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we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hinking in cultural comparison on the theory of argument and linear development. Oppose the two extremes of blind westernization and ethnocultural centrism.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传统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15ZDA037)
【分类号】: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丹;文化大省要哪些文化?[J];浙江学刊;2000年03期

2 谢韶光;;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与文化共进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年09期

3 冯骥才;;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J];中关村;2013年04期

4 徐湖平;办好《东南文化》,为文化建设作贡献[J];东南文化;1988年02期

5 郭湛;转向大文化观[J];新视野;1996年03期

6 冯骥才;;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J];中国西部;2013年23期

7 魏然;文化建设对市场的依存与超越[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8 曹伟明;新城区文化建设的创新[J];探索与争鸣;2002年01期

9 徐纪律;论文化资源的实践鉴别[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0期

10 叶启绩;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治库;;文化建设与发展应着眼于促进人性的健康发展[A];当代海南论坛’2011冬季峰会——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海南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论文集[C];2011年

2 高若春;;浅谈大众文化逸形[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3 黄启权;;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4 沈望舒;;浅述新的文化发展方式[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林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A];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2012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傅国华;;文化的层次性及其相互渗透研究[A];当代海南论坛’2011冬季峰会——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海南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论文集[C];2011年

7 梁柱;;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曹维彬;;文化视角下的中国[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李庚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特邀报告集[C];2008年

10 钟镇藩;;艰苦奋斗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弘扬延安精神实践“三个代表”[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舒晴;创意创新创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刘克梅;“春节文化”需要创造性回归[N];光明日报;2007年

3 中国人民大学 林坚;“文化学”的历史考察[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铁静;更自觉更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齐齐哈尔日报;2007年

5 王艳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N];朝阳日报;2008年

6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刘月 贾玉娥;文化自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N];河北日报;2008年

7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省文联主席 省作协副主席 谭仲池;自觉担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李舫;文化的要义首先是人[N];人民日报;2011年

9 冉万祥;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更好地引领“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N];民族日报;2011年

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软实力竞争”首席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金元浦;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邓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庞德英;文化和谐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甘代军;文化变迁的逻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晓辉;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文化与科技融合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邬伟;当代中国县域文化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刘皓楠;论新世纪大众文化增进文化亲近感的成就与发展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俊斐;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演变及经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超;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6 王有花;中国梦视阈下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D];延安大学;2016年

7 肖志;江西万安宗祠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8 栗晓冬;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庄秀君;文化自觉与中国的持续发展[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王伟;发展哲学视野中的文化力构建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58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658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b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