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从历史上三次文化交流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18-03-24 17:48

  本文选题:传统文化 切入点:现代化转型 出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大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至少发生过三次,第一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周蛮夷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流,融合于汉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结果是汉代新儒学的形成,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第二次开始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其结果是宋明理学的形成,传统文化再一次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第三次开始于清代后期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东传,融合还未结束,争论还没有结果,但从中西文化比较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的优点在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在观念文化层面。因此,要想成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就应该将西方的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嫁接到中华传统的观念文化之上,构筑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体系。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a, there have been at least three major cultural exchanges and amalgamations, the first of which began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en the barbarian culture and the Central Plains Chinese culture were exchanged.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new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econd time bega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t culture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of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result of which was the formation of Song Ming's Neo-Confucianis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nce again showed tenacious vitality; the third time beg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western Christian culture spread to the east, the fusion has not yet finished, the controversy has not yet been concluded, but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dvantages of western culture lie in the culture of utensils and institutions, and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lie in the level of concept culture. Therefore,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realiz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should graft the western culture of utensils and institutions on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 culture, and construct a new cultural system of "middle school as the body and western learning as the use".
【作者单位】: 邵阳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17)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ZDB31) 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湘教发〔2011〕76号)资助项目
【分类号】: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岗;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诠释[J];现代哲学;2000年02期

2 王业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3 任继愈;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4 杨永彬;杨永彬:群蜂现象和中国传统文化[J];哲学动态;2000年02期

5 李德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关于文化的一点再思考[J];东南学术;2000年06期

6 杨士钰;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J];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01期

7 张同乐;论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翟振业;关于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研讨的反思[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刘金陵;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反思[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李百勤,侯学金;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物世界;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王雪燕;张绍旭;程国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当代使命[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3 许抗生;;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下的世界新秩序[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风雷;;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5 孟庆q;;新世纪与中国传统文化[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6 赵春生;;瞿秋白与中国传统文化[A];瞿秋白百周年纪念-全国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燕良轼;卞军凤;颜志雄;王涛;;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智慧的若干标准[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杜道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9 王五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家的责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10 孙启泮;;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桂钿;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学术月刊》编辑部副总编、编审 夏锦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需要新的维度[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庞井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走向[N];经济日报;2011年

4 曲靖市麒麟区育红小学副校长 尹怀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N];云南经济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杜发强 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泛”[N];平凉日报;2012年

6 海天出版社编审 秦海;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N];光明日报;2013年

7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广俊;“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吸引我的活力”[N];光明日报;2013年

8 原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谢幼田;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走向复兴[N];光明日报;2014年

9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 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格[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徐松兰;传统文化产品须有品牌意识[N];深圳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梅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2 齐晓静;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3 吴冠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王鹏飞;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传承[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5 蔡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渤海大学;2015年

6 刘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D];长江大学;2015年

7 孔小娜;契合与差异: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基础[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朱荣楠;中国传统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芳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樊腾龙;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探析[D];河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59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659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7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