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视域下的中德行为方式偏见分析
本文选题:偏见 + 行为方式 ; 参考:《黑龙江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了解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差异,这对避免文化偏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文化差异和偏见形成的因素,避免文化偏见是当今跨文化交际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行为方式偏见作为偏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对于该方面的研究也有着更具针对性的实际指导意义。本文研究目的是在实际的偏见案例分析中展示中德文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导致的偏见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如何能够成功避免这种偏见行为。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首先通过对文献的研究进而了解偏见的定义和影响偏见形成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偏见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偏见的建议。然后通过对中国人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大量观察以及对他们进行的相关访谈,收集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德文化差异和行为方式偏见分析案例。最后采用数据分析法,主要从中国印象和德国印象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和论证了这些行为方式偏见产生的原因以及其真实性。
[Abstract]: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new subject, which comes into being in the special era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quire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voiding cultural prejudice.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of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prejudice and avoiding cultural bia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ejudice, behavioral bias has some representativeness and uniquenes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monstrat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and the causes of their formation in the actual case study of prejudice, and to analyze how to successfully avoid this kind of bias behavior.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he observation method, the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the data analysis method. First of all,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we understand the definition of prejudice and the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prejudic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prejudice on life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deal with it. The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observations on the Chinese and German way of thinking, living habits, social norms and other aspects,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interviews with them, this paper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he representative cas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and the prejudice of behavior style. In the end,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proves the causes and authenticity of these behavioral bias from two aspects of Chinese impression and German impression.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天思;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互动结构[J];求实;2003年03期
2 张建华,孙莉萍;行为方式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祝大鸣;;解读独特的日本人[J];全国新书目;2009年17期
4 宋巧;;论行为方式的设计观[J];大众文艺;2010年04期
5 陈正飞;;设计引导人的行为[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6期
6 尹杰;;浅议设计与人类行为方式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0年12期
7 任平;沈建国;;行为方式和规范的现代化是制度文明的前提[J];哲学动态;1987年09期
8 刘新成;试论西欧中世纪晚期行为方式文明化[J];世界历史;1997年03期
9 尚会鹏;亲属体系与行为方式——中国人与日本人特点的比较分析[J];日本学刊;1992年02期
10 马艳青;吕广静;;论产品设计对人类行为方式的影响[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池松军;姚申健;;论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A];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年年会暨“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王春福;;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行为方式和建构机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潘明清;夏立平;;读医院文化的建设[A];2004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德兵;;建设和谐教研组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龙建;;医学生人格特征、行为方式、特质应对的调查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田胜龙;;试论学生习惯的形式特征及培养方法[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7 桑青松;李云;凌晨;;家长参与小学生家庭作业行为方式的初步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向晋辉;赵玉芳;张庆林;;西部民众的社会背景对其应对西部大开发中社会问题的行为方式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新民;;教师·责任·使命[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原;研究发现常看电视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N];九江日报;2009年
2 孟然;职责要求决定行为方式[N];组织人事报;2013年
3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校委 万传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方式[N];常德日报;2005年
4 木易;文明见于细微之处[N];潮州日报;2008年
5 邵景均;把和谐理念体现到行动中[N];人民日报;2006年
6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国旺;文化内核决定行为方式[N];上海证券报;2013年
7 淮安市楚州区检察院 陈友东;科学指导基层检察院“习惯育检”[N];江苏法制报;2009年
8 童腮军;“感觉剥夺”实验及其环境机制[N];中国环境报;2003年
9 李培林;“改革开放的孩子们”什么样[N];新华书目报;2014年
10 王行知;让孩子与“两面派”说拜拜[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帘秀;俄语动词行为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平;盗窃罪新增行为方式的司法认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丁艳艳;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若干问题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6年
3 王海骄;文化差异视域下的中德行为方式偏见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6年
4 张亮;浅析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原因、行为方式及对策[D];山东大学;2009年
5 沈艳;基于行为方式的儿童产品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徐敏娜;以行为方式为导向的户外炊具设计与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7 倪伟光;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行为方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李禹瑶;环境即兴编舞行为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9 司君田;基于行为方式的航天器编队多行为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封文波;应激对抗方法对A、B型行为方式大学生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20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920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