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麻山苗族《亚鲁王》遗续的“道—相—技—法”
本文选题:《亚鲁王》 + “道—相—技—法” ; 参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摘要】:日本、韩国以"无形文化财产""人间珍宝"的命名方式,以特色的语言、特别的知识、特有的经验、特殊的智慧、特定的表述来归纳、建构、保护、传承本国的文化遗产。现实情境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续的"道—相—技—法"存在多种面向,"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续特点组成了"一体"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亚鲁文化作为麻山苗族人族群认同与维持族群边界的文化表现形式,从"道—相—技—法"多向度地融入麻山苗族民众的生活,形成了麻山苗族《亚鲁王》"生生遗续、代代相承"的遗续体系结构。
[Abstract]:In Japan, Korea is named "intangible cultural property" and "human treasure", with special language, special knowledge, special experience, special wisdom and specific expression to sum up, construct,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ountry. There are many aspects of the "Tao - phase - technique - Method" in the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in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The continu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uralistic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onstitute the Chinese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The Yalu culture, as the cultural manifestation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in the Mashan Miao ethnic group, identified and maintained the ethnic group boundary, integrated into the lives of the Miao people from the "Tao - phase - technique - law", and formed the birth of the Miao "the Yashan Miao". Continu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民社学院;
【分类号】: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彭兆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2 杨正文;肖坤冰;;贵州雷山县苗语电视剧调查[J];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淑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2 孙洁;;无形文化遗产构建及内涵的再思考——以日本“和食”申遗历程及其变化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3 祝慧敏;;本土实践与学理建构——近三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J];文化遗产研究;2013年00期
4 杨建忠;胡双喜;;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评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姚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10期
6 马培红;姚伟钧;;道教文化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7 吴清;李细归;张明;;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J];经济地理;2015年06期
8 彭兆荣;巴胜超;;体-用-造-化:文化遗产“格致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林继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化”的可能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D];厦门大学;2009年
2 张祺;草根媒介:社会转型中的抗拒性身份建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侯松;文化话语视域中的遗产建构与重构[D];浙江大学;2014年
4 张崇;从居住区到城市历史景观:水亭门社区文化阐释[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俞菀;苗族服饰的视觉认知功能[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杨建忠;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晓霞;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田桂虎;乌拉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5 王珊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年
6 许江红;“非遗”视野下的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晖 本报记者 王大伟;建设快乐家园[N];鸡西日报;2011年
2 王晖 实习生 胡启立 本报记者 王大伟;老区新貌谱华章[N];鸡西日报;2009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罗春雷;“麻山绝技”—民族文化的结晶[N];黔西南日报;2010年
,本文编号:2028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028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