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海棠花文化及其在风景园林中的表达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4 18:35
【摘要】:海棠是中国传统名花,因其花色娇艳、花姿秀丽而被人们喜爱。我国自古就有栽植海棠、观赏海棠的习俗,随之演化出形式多样的海棠花文化。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物质文明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为了海棠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海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园林景观的实地调查,在海棠树种资源、花文化、风景园林等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了海棠的生物学特性及观赏特性;详细分析了海棠花文化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精神内涵等;总结了海棠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场所、种植手法、文化运用等,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海棠的生长习性,发现影响海棠生长的因素不光是气温的变化,与降水、土壤、光照等也息息相关。研究表明海棠喜光,有抗旱耐劳、土地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等优点,无论是平原、高原、丘陵还是盆地均可栽植。分析海棠的观赏特性发现,海棠的叶、花、果还有枝干等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从色彩、姿态还是生态方面来讲,海棠都能称为优秀的园林观赏花木。(2)根据海棠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发现与中国大多传统花卉一样,其栽培也经历了从食用到观赏的转变,人们通过对海棠的观赏和品评逐渐形成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文学方面有诗词、小说、散文、戏曲、影视等,艺术方面有绘画、纺织品、工艺品、盆景等。这些表现形式赋予了海棠寓意内涵,既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又象征美好的愿望,为海棠花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不可估量的做作用。(3)通过考察海棠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发现仍存在偏重春花造景、应用品种单一、文化内涵不足、造景手法平庸等问题。提出了应该根据不同环境和季节的变换,有针对性的选择品种;注重新品种的引进及培育,不断提高观赏价值;融合海棠文化,提升景观内涵;丰富配植方式,营造主次分明的植物景观等相应建议。
[Abstract]:Begonia is a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flower. It is loved by people because of its delicate colors and beautiful flowers.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custom of planting and watching Begonia has evolved into a variety of Begonia cultu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great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people begin t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piritual aspects of thing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lowering crabapple culture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Chinese flowering crabapple landscapes, the biological and orn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lowering crabapple were summar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theories of Chinese flowering crabapple tree resources, flower 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Analyzing the growth habits of Begonia, it is found tha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Begonia are not only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soil and light.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gonia is light-loving, drought-tolerant, strong land adaptability, extensive management and so on. It can be planted in plains, plateaus, hills and basins. (2) According to the cultivation history of Begonia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Begonia, like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flowers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edible to ornamental. People gradually form rich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through the appreciation and evaluation of Begonia. Literature includes poetry, novels, prose, drama, film and television. There are paintings, textiles, handicrafts, bonsai and so on. These forms of expression endowed with the implied meaning of Begonia, not only reposing people's feelings, but also symbolizing a good wish,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Begonia flower culture has played an inestimable role. (3) By investigating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Begonia in garden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still a bias to spring flower landscaping, application product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species, insuffici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mediocre landscaping techniques, are pointed out, such as selecting varietie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season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new varieties,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ornamental value, merging Chinese flowering crabapple culture, enhancing the landscape connotation, enriching planting methods, and creating clea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lant landscape. Argumentative.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122;S685.99;TU9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干峙;总结经验展望未来迎接新世纪风景园林的大发展──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J];中国园林;2000年01期

2 张国强;增强风景园林的整体意识——在“首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上的发言[J];中国园林;2000年02期

3 张国强;新世纪风景园林创作展望[J];中国园林;2001年02期

4 ;风靡世界的风景园林业[J];内蒙古林业;2002年09期

5 孟兆祯;人与自然协调 科学与艺术交融——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6 ;关于征集风景园林绿化研讨会学术论文的通知[J];广东园林;2003年02期

7 王素芬;第六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究讨会将于下半年在日本举行[J];学会;2003年10期

8 张淑红;人与自然协调 科学与艺术交融——谈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J];山西林业科技;2003年S1期

9 邱孑,李万春,刘爱国;小城镇风景园林建设之管见[J];长江建设;2003年06期

10 ;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名单(12人)[J];城市规划通讯;2003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炳春;沈苏杰;;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规划理念探索[A];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年

2 吕璐珊;衡娟;;节约型风景园林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梁辉;;节能环保型风景园林建设的意义、策略与方向[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姚亦锋;;探讨“风景园林”“景观”概念以及相关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广东省风景园林体制改革研讨会会议纪要[A];中国公园协会2003年论文集[C];2003年

6 孟兆祯;;以往为鉴 创造特色——西部风景园林开发刍议[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李金路;;北京风景园林未来50年发展趋势预测[A];面向2049年北京城市园林绿化展望与对策论文集[C];2000年

8 ;关于申请以“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统一规范国内相关专业并作为工学类一级学科的报告[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9 王绍增;;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家麒;;还风景园林以完整的意义[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周干峙 两院院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吴良镛 两院院士、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朱祥明 上海园林设计院院长 吴桂昌 广东棕榈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俊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筱祥 原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林大教授 谢凝高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林大教授 孟兆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王绍增 《中国园林》主编 何f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中国风景园林教育面面观[N];中国花卉报;2006年

2 李迎;2007“风景园林月”活动启动[N];中国建设报;2007年

3 李迎;风景园林使生活更加美好[N];中国建设报;2007年

4 童亦弟;青年风景园林专家共议园林传承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冯嘉铭;山西省风景园林协会成立[N];太原日报;2008年

6 记者 小松;中国风景园林行业2009年度十大新闻揭晓[N];中国花卉报;2010年

7 ;我风景园林职业制度引热议[N];中国花卉报;2011年

8 彭林 伊军令;中国风景园林职业制度呼之欲出[N];中国建设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郭泽莉;风景园林如何让生活更美好[N];中国花卉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李颖;风景园林教育还缺什么[N];中国花卉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帆;整体与协同[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沈洁;风景园林价值观之思辨[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赵彩君;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马辉;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桥设计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 李利;自然的人化[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曾洪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精髓—“景以境出,因借体宜”[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张晓燕;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廊设计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于晓森;农业相关要素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吴宜夏;与谁同做[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然;风景园林的数字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凯旋;我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爱新觉罗毓宇;风景园林标志标准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菲;风景园林实践的社会原理[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吴军基;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风景园林发展和特征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6 盛宇坤;风景园林的伦理意蕴[D];浙江大学;2013年

7 魏可红;风景园林标志标准规划与实施[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东咛;风景园林视角下矿业废弃地再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9 李路超;当代折衷主义景观特质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10 陈雪娟;风景园林作品评论本体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83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183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0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