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麟游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3 06:15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城市建设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产物的矛盾日益凸显,许多古城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冲击,古城的文化、城市的特色、历史的遗产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削弱,因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怎样利用古城历史文化遗产振兴古城,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麟游古城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的城市,但对于麟游古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却始终停留在被动层面,使得麟游古城缺乏应有的古城特色,历史文化遗产也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本文根据论述古城变迁、历史沿革等基础信息;分析麟游古城现状、历史遗迹、自然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结合城市更新、城市意象、分类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理论;联系古城城市空间特质、城市功能分布、城市结构等城市特色;对古城逐步提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保护层级,逐渐形成循环保护、政策保护、更新保护等多方面的积极保护体系。 通过以上手段促使麟游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由被动保护变为积极保护,促使麟游古城特色建设,发展麟游古城历史文化空间,解决麟游古城保护矛盾,提升麟游古城“城市精神”。以及对同一类型的历史文化古城提供理论借鉴,形成新一代的保护机制,解决相关古城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重塑古城历史文化特色,传承古城历史文化精神。 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追溯国内外理论和实践,提出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分析麟游古城的概况、历史、自然环境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研究麟游古城发展演变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 第三章从形态、类型、历史、位置、现状情况等多方面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归纳总结。 第四章分析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空间直接的联系,阐述从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城市风貌等多个方面出发对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 第五章是本文的落脚点,提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保护方法,再给出各个功能的拓展方案,形成保护体系。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ci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ducts of the c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Many ancient cities have been impacted b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arying degrees, the culture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is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weakening.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c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 to us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city to revitalize the ancient city has also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Linyou ancient city is a city with rich historical resources, cultur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but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of Linyou ancient city has always remained on the passive level, which makes Linyou ancient city lack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it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also being damaged to varying degrees. Based on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ancient city change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historical relics, natural resources, and so o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theories of urban renewal, city image, class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tc. Connecting with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ities, such as urban function distribution, urban structure and so on, gradually putting forward protection levels from point to line and from line to plane, gradually forming circular protection and policy protection, Update prot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active protection system. Through the above mean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Linyou ancient city is changed from passive protection to active protection, and to promote the unique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to develop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pace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Promote the rarity of the ancient city of "urban spirit".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ame typ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ncient cities, form a new generation of protection mechanism,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related ancient cit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hap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ities, and inheri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pirit of ancient citie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rac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history,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of Linyou ancient city, and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Linyou ancient city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 type, history, posi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 on.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ancient cities and urban space, and expounds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ancient c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urban function, urban layout, urban features and so on.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foothold of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method from point to line, from line to surface, and then gives the expansion scheme of each function to form the protection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4.114;G1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浩强;;大学食堂规划设计要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唐佳;刘远;林吾国;;市民眼中的春熙路——从使用者的角度考察(POE)春熙路商业地段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向岚麟;朱克勤;;外部空间中边缘空间的形态构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4 孙良;夏海山;孙统义;;传统街区的生态位保护——以徐州市户部山传统街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5 李香敏;陈茜夷;;住宅建筑空间与景观环境整合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6 银周妮;王宁;向振华;;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层面的引导和控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7 张巍;王一平;;街道的意义——城市住区模式的演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8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9 王琰;李志民;;大学校园广场环境行为调查分析——以西安交通大学康桥苑广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10 郑雅慧;王一平;;商业空间导识系统设计的识别性问题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2 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曹欣欣;;博物馆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黎慧;;民族聚居区建筑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分层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卫东;贺文霞;;建设“喜剧式”形体特征的乡村社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江萍;罗瑶;;武汉市住区室外老年人健身设施布点规划及配置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赵丹;;基于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的地铁站前广场功能探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左纯悦;张家臣;;建筑特色因循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引领城市更新——以天津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宏伟;段炼;王振清;;浅谈城市文化的生态位保护[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马丽;闵雷;;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对武汉老汉口滨江商业区复兴规划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冯斐菲;让旧城的魅力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周剑虹;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宋秀华;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红兵;农民动迁安置住区绿化环境重构[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吴娅丹;空间形塑与日常生活实践:汉口内城社会生态及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8 朱晓青;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建林;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中德;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帆;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黄远鸣;武汉市居住小区边界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5 许海南;观光果园体验设计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宋娜;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杰;城市公园周边建设用地景观及环境控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曾誉;长沙市垂直绿化植物选择与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韩悦;城市道路景观整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丁亚琦;自然与人本视角下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40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240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f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