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禅宗对中日文化影响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1 04:44
【摘要】:中日两国在地理上一衣带水,在文化上有着诸多相似性。从古代开始,中国大陆的文化通过不同渠道流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开花结果与其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这其中宗教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起源于中国的禅宗,对日本的文化乃至社会生活以及国民心理的形成起到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这些影响在今天来看仍然是显而易见。与此同时完全中国本土化的禅宗对中国儒家、道家、佛教的三教合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及文化逐渐融合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比研究禅宗对中日两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产生这些差异性的内在原因。一个文化现象的产生以及嬗变是个极其漫长微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变迁以及文明产生的来之不易,宗教是削弱人性拔高神性的,但是禅宗作为一种重视内心修为的佛学流派似乎摆脱了一定的禁锢,认为佛学的真理就在人心之中,所谓的大智慧是要依靠人的悟性,而不是一系列降低人性的宗教仪式,,这种思想使得禅宗成为了一种具有人性的信仰,也不难理解为何禅宗对文化的贡献是如此之大。宇宙之中唯有人心最大,虽然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思想又有着其他思想无法比拟的先进性。
[Abstract]:China and Japan are geographically and culturally alike.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culture of mainland China has spread to Japan through different channels. Religion has played a very positive role, originated from the Zen sect in China, and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even social life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These influences are still obvious in today's view.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letely Chinese localization of Zen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in China. And the gradual integration of culture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Zen Buddhism on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s not only help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xcellent part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the two countries, but also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internal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a cultural phenomenon is a very long and delicate process in which we can see the changes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hard-won emergence of civilization. Religion weakens human nature and exalts divinity. But Zen, as a school of Buddhism tha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nner practice, seems to have freed itself from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nement, believing that the truth of Buddhism lies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The so-called great wisdom depends on human understanding, not on a series of religious rituals that degrade human nature. This kind of thought makes Zen a kind of human faith, and it is no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y Zen has contributed so much to culture. In the universe, only the people are the biggest, although this is a kind of idealism thought, but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this kind of thought also has the advancement which the other thought cannot compare.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美霞;“中日文化协会”述评[J];民国档案;2000年03期

2 姚文清;从俳句的特点及其汉译比较看中日文化的异同——以“古池”句为例[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陈茗;翻译中的中日文化比较三题[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高如菊;从中日文化的早期构成看二者的不同内涵[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李兆敏;;从日汉互译看中日文化差异[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杨静;;中日民族风俗文化差异初探[J];双语学习;2007年09期

7 林岗;王健民;肖刚;韦立新;张宪生;;比较与鉴别——关于中日文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朱宪文;;浅析中日文化差异和日汉翻译[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4期

9 朱宪文;;浅析中日文化差异和日汉翻译[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30期

10 康有金;;日本社会文化视野下中日文化冲突的根源[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于静静;;日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2 卞石;;中日文化学术交流点滴[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3 卞石;;中日文化学术交流点滴[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4 孙潇;田鹏颖;;日本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郭莉;;浅析谚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姚文清;;长崎与中日文化的交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杰;北京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闭幕[N];西部时报;2007年

2 记者 杜尚泽 于青;温家宝与中日文化界知名人士座谈[N];人民日报;2010年

3 邴正;中日文化领域的有益比较[N];吉林日报;2012年

4 徐涟;“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多达近百项[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阎海防;温家宝和安倍共同出席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开幕式[N];经济日报;2007年

6 刘畅;日积极筹备“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N];人民日报;2006年

7 杨胜生;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圆满落幕[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王新萍邋于青;真心期待 创新未来[N];人民日报;2007年

9 杨晓馨;浅谈中日文化之差异[N];山西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杲文川;“中日文化与经济论坛”筹备会议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梦已;禅宗对中日文化影响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2 王青;ことゎぎかち墜た中日文化[D];青岛大学;2013年

3 王清;1978-2013年中国大陆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发展述论[D];扬州大学;2014年

4 吴丹;从《小姨多鹤》看中日文化的差异[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秋菊;[D];延边大学;2011年

6 李小华;中日文化差异在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徐慧;从动物惯用语看中日文化象征表现的特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李艾博;中日四字成语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1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371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3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