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河南省确山“打铁花”民俗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3 09:18
【摘要】:确山“打铁花”是确山县传统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和道教信徒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的一种民俗仪式展演。本文以确山县“打铁花”团队为主要访谈对象,重点访谈传承人,并在民俗文化学理论、文化解释理论和民俗非遗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田野调查法、民俗志深描法、文化解释法,对确山“打铁花”的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考察,将其置于民俗文化学的视野下进行研究,探析确山“打铁花”的传统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并对其传承与保护提出学理性的思考。本文包括正文五章和绪论、结语及参考文献等,共40000余字。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文献综述、所用的理论方法和资料、论文的重点难点、学术目标和相关术语的界定。第一章介绍确山“打铁花”生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然后对确山“打铁花”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第二章描写确山“打铁花”仪式的展演时空、祭祀对象、展演过程和展演的器具;第三章论述了确山“打铁花”的传承人的界定、传承人的学艺动机和传承的模式;第四章从象征意蕴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分析了确山“打铁花”的民俗文化内涵;第五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下论述了确山“打铁花”传承的问题,并对其传承与保护提出了学理性的思考;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生存和传承语境的准确把握,是确山“打铁花”研究的重要前提。各种民俗事象的深描,是确山“打铁花”民俗文化分析的重要依据。传承内容和民俗文化内涵的分析研究,是确山“打铁花”发展的内在因素。非遗视角下确山“打铁花”传承问题的研究,是其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确山“打铁花”作为中国民间焰火的代表,展现了中国民众的智慧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现代化的加快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冲击着这种民俗活动。
【图文】:

柳枝,物品,平台


图 6 图 7第二步,,铺设柳枝和设彩。柳枝的铺设主要在两个平台上,只要在两层平台上铺设疏密适当的柳枝既可。“老杆”上是由枝杈较多的柳枝与第二层平台成45°角绑。设彩就是在“花棚”上装饰各种物品,这些物品是鞭炮、烟花、五色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9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秀峰;刘朝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来自田野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姜又春;;民俗传承论[J];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3 王林;赵彩红;黄继珍;;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4 朱东亮;;文化奇葩 确山铁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马琳;;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10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士闪;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陆作生;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念;河南沁阳民间社火舞蹈“高抬火轿”之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芳菲;河南柳位高跷审美文化生态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朱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望奎皮影的现代传承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英;山西传统民间祭祀舞蹈—任庄扇鼓[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翟常胜;山西省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6 吴贤贤;基于民俗表演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嬗变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7 王力伟;东坝大马灯传承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朱东亮;确山铁花的研究与保护[D];郑州大学;2010年

9 平锋;族群记忆、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3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613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5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