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度量衡

发布时间:2020-04-03 20:00
【摘要】:彝族地处西南一隅,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关于彝族的研究,起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彝族的社会、文化、历史、科技、宗教、天文历法等都做了调查与研究,并得到诸多成果。度量衡是认识自然、进行生产劳动的手段,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乃至数理科技的发展史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目前对于少数民族度量衡的研究还很缺乏。彝族度量衡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且与彝族数学联系紧密。因此,笔者将彝族度量衡置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数与计算进行整理分类,以了解彝族度量衡发展的数学基础;其次,对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度量衡进行挖掘探究,以窥探彝族数学思想及应用情况;最后,对伴随彝族度量衡所产生的货币与交易进行梳理分析,以反映与其相关的进制关系和数学运算。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询问调查法以及比较法。笔者翻遍所有四川彝区地方志,大量云南彝区地方志,以及部分彝区行业志。还曾先后前往成都、西昌、北京等地,于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民族文化宫进行实地考察。查阅论文180余篇,著作50余本,古籍10余部,并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对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笔者花费了一年时间。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截止时间,本文对彝族较为原始的度量衡进行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具体工作:(1)梳理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数与计算。笔者将此部分内容分为六个板块:数的起源,文字数码,整数、分数与小数,进制系统,九九乘法表以及四则运算。特别地,对于分数与小数部分,笔者运用询问调查法采访了相关的彝族学者以及彝族人,同时还用彝族古籍中的内容佐证相关结论。(2)探究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度量衡。以国内外度量衡的历史发展情况为线索,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从长度、面积、容量、重量这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彝族度量衡的发展,在联系其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提炼出了其中所包含的数学元素。同时,对于文章中彝族和藏族所涉及到的相似计量单位,笔者还从社会文化交流的角度进行了比较。(3)分析彝族传统文化中货币与交易中的数学问题。根据彝族历史上的货币流通以及主要的交易方式,此部分内容被分为贝币、盐币、白银以及以物易物四个部分。对于主要货币的使用,笔者分别梳理了其使用情况,贬值过程,以及各单位之间的进制问题。而针对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笔者以彝族社会中的交易比率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讨论的同时,还与《九章算术》栗米章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联系。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研究,在探讨彝族度量衡中的数学与文化元素的同时,还可管窥彝族数学的发展情况,了解彝族数学思想与应用,为丰富彝族数学史添砖加瓦。
【图文】: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度量衡


“十生五成”图

乘法表,彝族,乘法口诀


十八进制则定是来自于汉区。3.5 九九乘法表乘法口诀是中国古代筹算中,进行乘除以及开方运算的基本计算规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九九乘法口诀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最早的乘法口诀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一共 36 句。到了5~ 1 0世纪,才被扩充成“一一得一”,进而此口诀又称九九表、九九歌、九因歌、九九乘法表,沿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42]。在彝族史上,也有九九乘法口诀,且早期零星地流传于民间,体现在彝文古籍中,如:“先翻一双两篇看,……再翻两双四篇看,……再翻三双六篇看,……再翻四双八篇看,……翻到五双十篇时,……。”[43]其中便运用了“2 × 1 = 2,2 × 2 = 4,2 × 3 = 6,2 × 4 = 8,2 × 5 = 10”的乘法口诀,又如:“一年三季毛,两年六季毛,三年九季毛”[37],则为“1 ×3 = 3,2 × 3 = 6,3 × 3 = 9”的口诀运用,再如“九九更为八十一,盛开在中央”,更是直接穿插了乘法口诀在里面。虽彝族人民接触到九九乘法口诀较早,但也只是零星存在,并不完整,进而经过民间不断地收集和积累,彝族的九九乘法表才日趋完善,现将彝族完整的九九乘法表格展示如下[44]: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丘光明;;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2 杨娟;刘云;;彝族语言中的量词分析[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3 杨娟;刘云;;彝族语言中的数词分析[J];语文学刊;2015年12期

4 刘英华;;敦煌本藏文算书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5 范忠雄;陈改玲;;再论藏族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想[J];中国藏学;2014年02期

6 陈传岭;;为什么古代的秤一斤等于十六两[J];中国计量;2014年04期

7 廖玲;;谈彝族史诗《梅葛》与彝族宗教[J];宗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8 申玉红;杨启祥;周长军;;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研究成果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12年02期

9 杨晓荣;索朗玉珍;;藏族传统测量方法探析[J];中国藏学;2011年03期

10 傅千吉;肖鹏;;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藏汉天文历算文化关系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2613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613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b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