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12:38
【摘要】:制造业是工业的重中之重,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千百年来的人类发展史证明,制造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能改变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更替。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高度关注制造业的发展,把到2025年建成世界制造强国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产业规模雄厚、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及发展潜力良好是当代世界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事实表明,我国制造业至今为止还未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水平。当代中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伟大转变,全面提高科技水平和完善体制机制固然重要,但本文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建设先进的当代中国制造文化。优秀的制造文化是世界制造强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在时代变迁中屹立不倒的源泉。优秀的制造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力,对中国制造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硬实力往往相对容易提升,而制造文化作为制造业的软内涵,其建设过程则相对比较缓慢。但是,它一经建立必将对当代中国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制造业起步晚、发展历程相对较短,面对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浪潮,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在制造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充分准备,先进的制造文化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当代中国制造业既需要用心研发和应用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和管理系统,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努力学习和借鉴世界制造强国成功背后的文化因素,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进而树立当代中国制造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由此看来,用心提炼中国制造业的文化精髓,涵养中国特色的当代制造文化,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迫切要求和当务之急。本文明确地界定了文化的定义和制造文化的内涵;详尽地论述了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以德国作为当代中国制造文化的他山之石,系统地介绍了德国制造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启示;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和营造低碳循环的绿色文化四个方面较为深入地探索了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作为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借鉴。当然,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更在于其对人的主体性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戮力同心、共同奋斗,努力建设先进的当代中国制造文化,以实现到2025年把我国建成世界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122;F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诗;;“中国制造2025”引爆中国制造革命[J];智慧中国;2015年01期

2 张祺彦;;浅析“中国制造”产业的发展与方向[J];市场观察;2018年10期

3 本刊编辑部;;“中国制造”走上康庄大道[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张捷;;警惕!互联网+会导致中国制造被美国所控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5年05期

5 ;“中国制造”为何到国外反而便宜[J];上海档案;2010年07期

6 李春顶;;“中国制造”的新常态[J];新重庆;2015年10期

7 王敏兰;;“中国制造”的美国形象[J];消费者报道;2013年05期

8 ;工信部:明确对中国制造2025的资金支持方向[J];中国对外贸易;2017年11期

9 吴梓萌;;供给侧改革助力中国制造2025[J];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35期

10 元媛;;《中国制造2025》对会计师资建设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红;;以转型升级促中国制造“再领风骚”[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报告(2016)[C];2016年

2 张立江;王进平;张尚安;耿育科;阎晓晖;;标准化是《中国制造2025》成功的必经之路[A];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6年

3 高士艳;李涵;;以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助力“中国制造2025”[A];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6年

4 李涵;王益群;;论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2025标准化工作的启发[A];第十四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7年

5 陈永杰;;《中国制造2025》有效实施 几个突出问题需要解决[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5)[C];2016年

6 陈永杰;;有效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推进十大结构调整[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年

7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A];再生资源工作通讯2015年第5期(总第247期)[C];2015年

8 苗圩;;“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战略异同解析[A];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9 孔庆勤;颜琳;;“携手中国制造”广告效果评估[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10 黄蕾;;“中国制造”的“三技一教”软肋[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媛媛;当“中国2025”遇上“德国4.0”[N];中国航天报;2016年

2 每经记者 李卓;原材料质量问题致车身出现裂纹 中国中车召回出口新加坡26列地铁[N];每日经济新闻;2016年

3 樊曦;中国中车以自主创新叫响“中国制造”[N];国际商报;2018年

4 樊曦;中国中车:用自主创新叫响“中国制造”[N];中国质量报;2018年

5 记者 李晓岩;“中国制造”最大PTA装置双突破[N];中国化工报;2014年

6 吴侨发;TCL电视:从中国制造到技术信徒[N];经济观察报;2015年

7 田心;798: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制造”[N];中国青年报;2011年

8 赖丽思;站在日本反观中国[N];中国青年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晓宇;2025,期待“中国制造”亮起来[N];中国化工报;2015年

10 陈丹江;中国制造2025,鼎力化工做强[N];中国化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小洲;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彩霞;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建构与风险应对[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璐璐;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万可;《对话:打造中国制造黄金名片》模拟口译实践报告[D];海南大学;2018年

3 戴李;适应《中国制造2005》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4 王树贞;“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测算及路径分解[D];东北财经大学;2017年

5 周鸽;中国制造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研究[D];外交学院;2018年

6 薛寒;“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7 范晓雅;匠人精神视角下对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7年

8 钟艳彬;《读懂中国制造2025》(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湘潭大学;2017年

9 吴枫;“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湖北省职业学校应对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10 林荷莉(JONGKOL SUTTAYAROM);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评价[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45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745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1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