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18:21
【摘要】:国际上坚信和平势必建立在人类道德与智力团结的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遗产和支持文化多样性来实现建设跨文化理解,这就奠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各国为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从各国自己的资源禀赋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优秀的本土文化,是值得全人类共享的宝贵资源,也是学术研究和相关应用领域的重要课题。我国也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各自具有历史、科学、艺术、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动力。自2003年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迄今,相关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取得了诸多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给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营造了更加优良的环境,保护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必需。浚县是处于豫北平原上的一座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不仅有大O>山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明清古城墙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泥咕咕、西路大平调、民间社火、正月古庙会等一系列底蕴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保护理论的完善、法制等支撑体系的建设、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引入、遗产地旅游保护开发等方面,对浚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则多局限于个案研究,且多是已入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未能反映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现状,因此对浚县全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的课题仍有待加强。基于此,文章一方面以政府门户网站公开信息为基准,系统梳理了浚县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按级别制作出浚县四级保护名录的项目简介表,对最能代表浚县当地特色的,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项目中的代表项目进行简要概述,以便更加直观的展示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特色。另一方面深入分析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价值,同时经过实地考察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地走访代表性传承人,全面了解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发展现状,归纳、分析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特色及价值功能,以期在城镇化改革步速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为进一步加强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可能的新思路提供相应的基础与准备。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2;G127
【图文】:

来源,帝喾,上古时期,历史传承


“尚黑”的审美偏好。尚黑的源头可以追溯梁庄镇三杨庄村西北有着二帝陵的遗存,传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本世纪初在梁庄镇曹碑文记载了墓主人的埋葬方位“……葬于临长流,北眺淇川黑帝之陵永固。”其中就提就是颛顼帝喾陵,现实地况与墓志记载一致。“颛顼帝喾陵”。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经颛顼冢西。”[3]为二帝陵存于梁庄镇功德,推崇其为北方之神,称其为玄帝、黑遗存,也侧面证明了上古时期先民们以黑为产物,这种以黑为美的远古习俗没有被历史传承了下来。制作泥咕

黄河,来源,古朴典雅


传承人制作黄河古陶相关器具,有烧制窑炉、雕刻泥机、球磨机、控温测试仪。黄河古陶历经特点:生产过程几乎全部为手制,集雕刻绘泽上突破了传统的红、灰、黑等基础色,成;质地细腻,古朴典雅,经研制生产出2.8白。黄河古陶承继先人遗风,以弘扬民族古化遗产为己任,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积极神需求开始上升,陶器作品以一种新的艺术人眼中的宠儿。社会需求量逐步增大,为此救、保护、开发这一几近失传的民间制作工上,挖掘、开发、生产的古陶产品古朴典雅,图 2-3 浚县黄河古陶(来源:自摄)

民居,传统民居,康氏,玩具


出房屋样式,很少使用工具,按传统民居营造理论布局,展现出传统民居的原始风貌,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乡情,又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缅怀。(图2-4)康氏泥玩民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运用大胆夸张手法表现传统民居,造型随意,是厚重历史的承载。为更好的延续传承,其传统民居设计样式转换为儿童泥玩,在全国属独有性。是现代民间泥玩具中不可或缺的施教玩具,也体现了康氏泥玩民居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浚县善堂镇康村村民,自古就有从事建筑行业的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本地营造需求的饱和,本地建筑队多去投入外地现代化的建筑施工,现今只留有2个建筑队在正常运营。传承人康号彬先生幼承家学,对传统民居样式的设计有浓厚的兴趣,勤勉刻苦,精益求精。皇天不负有心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荻;;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保护措施[J];大众文艺;2014年09期

2 刘铭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4年01期

3 侯新兵;;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价值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6期

4 王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J];特区经济;2013年07期

5 尹华光;彭小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01期

6 张维亚;陶卓民;;CVM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以南京明孝陵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年10期

7 金剑;王贺敏;王建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核算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J];河北企业;2012年05期

8 张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1期

9 梁圣蓉;阚耀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模型[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张春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与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秀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建设探讨[D];南京大学;2016年

2 米格玛苏仁;蒙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3 陈子润;怀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4 赵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兰州太平鼓[D];南京大学;2015年

5 朱斌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魏康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保护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镇新;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8 申佃贞;江苏省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敏;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10 王珊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56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756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3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