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岷江上游月里羌村的饮食秩序

发布时间:2020-08-02 12:11
【摘要】:四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带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区,羌族先民历经多次迁徙后来到这里安居乐业,与汉、藏等民族毗邻而居,通过自身的发展及与周围民族的交流融合,创造了兼具汉、藏等民族特征而又独具本民族特色的羌族文化,饮食文化即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居住在河谷地带和高半山区的羌族人,因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其饮食也有所差异。高半山区与河谷地带相比,地势陡峭、交通不便,受城镇都市的影响较小,因此这里的饮食较好地保留着羌族的传统特色。月里羌村是高半山区的一个传统村落,村民世代在此生产劳作,获取生存之需。食物作为生存的基础,被村民用于日常生活和节日仪式,从而形成了村落的饮食秩序,村民在这个过程中也习得了本民族的文化。为此,本文选择月里羌村作为田野点,以饮食为研究对象,运用食物的分类、饮食与社会性别、食物的交换、饮食与仪式的相关理论,对月里村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和性别分工中的食物制作进行描述,来探究村民日常的饮食秩序和食物制作的社会性别秩序,并分析饮食在人与人的交往和人与神的沟通这两个层面中所具有的秩序规则。同时,关注社会发展中月里村人饮食的变化,试图探寻岷江上游高半山区羌族饮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对村落发展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在高半山区自然和社会环境下,村民通过农牧业生产方式获得的食物在被分类、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与村民的文化观念相融合,形成了日常的饮食秩序。同时,某些食物被村民赋予象征意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进行区分和连接,有序地规范着村落社会。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的饮食生活在发生变化,但其形式的变化并没有打破原有秩序的逻辑,体现了岷江上游高半山区羌族饮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适应性。第三,饮食的调整促进了村民传统观念的更新,有助于月里羌村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92.25
【图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雁门,位置,县治


岷江上游月里羌村的饮食秩序汶川县县治所在地为威州镇,辖 3 镇 14 乡。②雁门乡位于县境沟口的河谷平地为雁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治威州镇 4 公里方公里,④辖 9 个行政村,213 国道贯穿乡境西部。月里村位东靠紫云山,西邻雁门沟,东北面与萝卜寨、索桥寨背山而邻通山村隔沟相望,距汶川县城 10 公里,距雁门乡 6 公里(以在地为起点)。1977 年,公路通至月里村 1、2 组,到 1978 年之”字形乡村公路连接着村寨和县城,交通较为方便。

村落,生计方式,荞麦,农作物


图 2 月里村村落图①Figure 2 A map of the village)生计方式生活在高半山区的月里村人,其生计方式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因高山地气候的影响,这里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青稞、荞麦、小麦、油麦②、玉、莲花白、萝卜、洋芋、各种瓜类和豆类,除荞麦、小麦和玉米是一年其他作物都是一年两季。除了种植农作物外,人们还种植经济作物,主

商贩,蔬菜


图 3 下乡贩售蔬菜和食品的商贩①Figure 3 Vendors selling vegetables and food in the countrys人食用的肉食主要有猪肉、鸡肉和羊肉等。羌族地区的传统养殖业。在月里村,每户农家饲养猪的裕程度。每年开春后,村民们购买猪仔圈养,喂养猪麦麸等精饲料,以及菜叶、野草等猪草,饲养期为 8 杀熏制成猪膘②,这既是村民们劳作一年的成果之一,女成年后分家时,猪膘作为家庭财产之一被分配,所以超过全家人一年的食用量,年复一年,厨房里囤积的猪烤的猪膘可以长时间存放,色泽金黄、肥而不腻,供中不可或缺的祭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彩文;蒋潞杨;;永胜彝族他留人社会生活中的礼物馈赠[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2 李广莉;;汶川羌族民俗文化的特色与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周雯;木克代斯·哈斯木;;维吾尔族饮食民俗与性别观[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王明珂;;青稞、荞麦与玉米——一个对羌族“物质文化”的文本与表征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5 田海文;;新疆少数民族饮食民俗中的性别角色差异[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钟福民;;礼物交换与人际互动——广西龙脊壮族的馈赠礼俗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陈运飘,孙箫韵;中国饮食人类学初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2778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778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