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中哈哈萨克族诺鲁孜节日文化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1 16:52
【摘要】: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和精华,是表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民族节日变迁就是在研究民族社会文化的变迁。生活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是同源民族,两国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在中哈两国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长期影响下彼此差异,各有特点。诺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的传统春节,是中哈两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哈萨克民众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两国诺鲁孜节整体呈现曲折性发展,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的坚守与调适节日文化内容。因此,笔者认为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研究中哈两国共有的诺鲁孜节,有利于两国民众加深对彼此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了解,促进两国民心相通,为两国的国际对话与深入合作提供一个桥梁,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实践经验。在本项研究中,笔者采用了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哈哈萨克族诺鲁孜节进行节日文化比较研究,田野调查地点主要选取了霍尔果斯口岸中哈方自由贸易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昭苏县乡镇以及塔城托里县冬牧场,并对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留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本文共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绪论,就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田野点的选择等展开说明,为本文的后文写作打下基础。第一章是诺鲁孜节日概况,概括说明了何为诺鲁孜节,并对诺鲁孜节的历史溯源,在中哈两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传承状况进行了阐释。第二章笔者从诺鲁孜节日前的准备、节日当天的仪式与礼俗、节日期间的表演艺术和文娱体育竞赛这三个方面,对中哈两国哈萨克族诺鲁孜节进行节日画面描绘,还原节日的场景。第三章、第四章笔者从中哈两国诺鲁孜节日内容与节日文化上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出两国的诺鲁孜节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第五章笔者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析了诺鲁孜节当今的时代价值,该节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第七部分即结论,笔者认为中哈哈萨克族诺鲁孜节在节日内容和活动等节日表征上有很多的类似点,但在节日现代化转型、节日观念以及节日影响力等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整体呈现出“和而不同”的特点,符合了教科文组织提倡的“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倡议。诺鲁孜节生态、和平、友爱的节日文化内涵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诺鲁孜节日保护和传承的国际对话不仅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也能够发挥正面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91;G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家骥;;云南周边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互动与边疆繁荣稳定[J];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2 吴宏伟;张昊;;部落传统与哈萨克斯坦当代社会[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06期

3 曹立中;陈尚斌;;幸福和谐观视域下新疆诺鲁孜节的时代价值浅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4 西仁·库尔班;;诺鲁孜节与琐罗亚斯德教渊源关系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5 徐黎丽;唐淑娴;;论西北跨国民族文化体系的戍边作用[J];思想战线;2014年04期

6 叶尔肯.吾扎提;刘慧;刘卫东;;1992-2011年哈萨克斯坦城镇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7 木合牙提·加海;;哈萨克民族文化地域性的成因和特点[J];文艺争鸣;2013年04期

8 普丽春;;桥头堡建设中云南跨境民族的文化交往与安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陈祥军;;知识与生态:本土知识价值的再认识——以哈萨克游牧知识为例[J];开放时代;2012年07期

10 王萍;;诺鲁孜节节日体育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J];农业考古;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越胜;中越边境地区岱、壮、侬族历史社会文化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茂东;“帕斯喀”节日与塔城俄罗斯族文化变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年

2 王艳花;诺鲁孜节日文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3 韩蓉慧;中国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饮食文化异同对比[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夏尔巴提·胡安德克;哈萨克族祝词“巴塔”的现状、变迁及传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5 卡力哈尔·扎达汗;论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的跨文化交际[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9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799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5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