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论衡》中的民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5 10:35
   秦汉是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对这一时期的民俗进行描述和梳理,加以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论衡》是东汉思想家王充“疾虚妄”之作,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虚妄之风。书中记载了先秦至东汉初期大量的民俗事象,可以增益我们对先秦至东汉前期的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情况的认识。而《论衡》对民俗的描写和批判,取材广泛,观点个性鲜明,使得该书在其他领域和学科研究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的阐释,对《论衡》及《论衡》中民俗的研究现状的说明,以及对本论文的设计做以交待,包括研究重难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梳理了先秦两汉时期对“风俗”和“民俗”的定义和记载情况,对本文所使用的现当代民俗学意义上的“民俗”理论做以必要的说明。接着对《论衡》一书写作特点、各篇章的内在联系与民俗描写的关系做了必要的探讨,也为接下来第三章民俗的分类工作奠定基础。第三章,是对《论衡》一书中的民俗相关内容做以梳理和概括性研究。依据乌丙安的民俗学理论和分类方法,分《论衡》中的民俗为婚育丧葬民俗、住宅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和其他民俗。并在附录部分,以表格的形式将各类民俗的类属、出处和内容摘录呈现出来,以便于检索。第五章,探讨《论衡》民俗描写的价值。《论衡》中记叙的民俗,不仅折射出汉代风俗迷信、尚奢的时代特征,更为后世研究先秦两汉民俗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王充对民俗的描写和批判引用了大量古籍,成书二十余万言,语料丰富,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此外,他对民俗事象的论述,既有疾虚妄的一面,又有着迷信的成分,因而具有一定的矛盾性,这对其文学也产生了影响。王充在文学思想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文质论,在文学主题方面,却无形中为中国古代奇幻文学题材的丰富做出了贡献。第五章,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概要总结。王充作《论衡》以“拨流失之风,反宓戏之俗”,主观上盼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客观上却为后世研究先秦两汉民俗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为中国古代“文质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为中国古代变形、鬼神精怪妖异等奇幻文学题材的丰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8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勤;;《资治通鉴》“投石、超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2 孙立涛;;论汉代谣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吴从祥;;《论衡》中的禹形象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4 吴从祥;;王充神话观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黄平;;从《论衡·龙虚篇》解读中国“龙”的形象[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李永洪;刘祝环;;王充无鬼论与妖祥说之间矛盾的辨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7 萧放;;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吴从祥;;从《论衡》看王充与谶纬之关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李进超;;王充与刘勰意象论之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9期

10 孙娟娟;;试析《论衡》民俗描写的特征与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昝风华;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2 岳宗伟;《论衡》引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韩中华;《论衡》文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魏杰如;《论衡》与《文心雕龙》[D];山东大学;2014年

3 金明磊;汉代龙形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4 黄平;王充《论衡》鬼神与妖异故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白春霞;战国秦汉时期龙蛇信仰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田畦耘;《山海经》中变形神话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12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812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4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