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山西原平面食文化的民俗传承

发布时间:2020-09-29 11:26
   饮食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是简单的解决温饱问题,更是人们根据地理环境形成的适合本地区繁衍生息的模式。无论是生理上抑或是精神上,饮食赋予人类的文化意义是最直接的。人都有归属感,日常饮食活动总会无意识的表现出其对于特定饮食习惯的认同感的流露,许多传统文化的行为模式也正是在这种日常饮食活动中得以沿袭。山西被称为“面食之乡”,因其经历五千年的流传演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面食文化。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山西的每一种面食都有一段俗定的历史,每一种小吃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面食文化已和当地民众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平作为山西的一份子,也有对于面食的执着,面食文化在原平经久不息的传承,与原平人对于面食文化的认同密不可分。原平面食发轫于民间,成长于民家,在流传中加入了许多民俗心态,寄寓了广大人民许多心愿、希望与祝福,它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渗透着当地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折射出这方水土、这方人民的生活习俗、处世特点和生活情调。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民俗符号交流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在原平,面食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传递复杂文化信息、表达美好心愿与祝福的重要民俗符号,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本文将原平市作为田野点,选取了原平人最熟悉的面食作为调研中心点,围绕着面食文化展开整体研究。饮食人类学指明,饮食研究不仅研究制作过程和享用方式,而且关注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应该了解其社会文化功能及内涵。面食作为原平人生活的必需品,担负着一切生活的重任,日常生活离不开面食的滋养,节庆礼仪依赖着面食表达情感,因此人们的精神寄托、民间信仰都需要借助面食来表述。本文运用整体论,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方法,对原平面食进行全面的阐述。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原平面食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历史人文因素,一种民俗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当地人恪尽职守的积累和传习,基于特定的因素,原平人的风俗习惯离不开面食。第二章是对原平面食分门别类的展示,原平面食有着山西面食整体的风格,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第一节介绍的是与传说故事有关的面食,它们在原平人心中占很重的分量,因此人们把美好的故事赋予它们;第二节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介绍,面食作为每一顿饭的主角,经常以不同的形态出现,这也体现了原平人对面食的精通,在这里笔者选取了几样最典型的吃食,从朴实无华中体现原平人的生活态度;第三节展示了面食作为原平人民俗生活的载体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并饱含着怎样的精神寄托,人们的信仰灌注在面食中,将之敬神祭祖,这种民俗现象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第三章则是对面食的民俗功能与传承方式的探析,原平面食承载着原平人的集体记忆,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在故乡与他乡,提起面食,那就是原平人说不完的回忆;作为生活必不可少的面食,也承担着人际交往的润滑剂的作用;除此之外,面食还是原平人作为地域群体认同的标志,尤其是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他们是透过面食这种存在来怀念家乡的人与物,也是通过面食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融入社会的方式。对于原平人来说,传承面食民俗文化是不难的,因为他们始终都沉浸在面食文化的浸染中,即使是偶然的出走,心灵也是牵挂着面食的,不论是家庭的传承还是整个社会的推动,每一个原平人都是面食的传人。历经数百年传承,山西面食与市场经济相遇,碰撞出新的火花,市场经济下的山西面食将何去何从,网红经济催生的饮食文化旅游又将如何发展,这一切对于山西面食来说都是新的挑战,而山西面食在重重挑战下怎样发展是值得期待的。结语部分则是这篇论文收尾在即时笔者的感悟,山西一直是一个文化大省,但由于发展的不足,山西人摆脱不了黄土高原的土气和“煤老板”的豪气,似乎总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形象打着擦边球。麦黍文化孕育了山西面食,也滋养了山西人,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把面食做成民间文化,更做成了民间艺术,孜孜不倦的反复温习,又不停的创新,山西面食因此而生生不息。
【学位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971;K892.2
【部分图文】:

民众,人生感悟,文化品牌,诉状


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广大民众传导、表达自身人生感悟、生活诉状况的一种途径与方式,“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产、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①。 “当这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发展到能够代表这个区域,成为这个区域文化的标志遍认可时,它就成为这个区域的文化品牌”②。民间传说不仅包括历史人物、山川河流的传说故事,还包括地方风物、社传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更能向不明所以的人解释地方风物、风俗产品的来源和特点,以此来说明是本地所特有的,增强其归属感,传达一地文化的认同感。关于原平面食,几乎每一种都有奇特的传说,这些流传传说故事,不仅丰富了原平的面食文化,而且寄寓了民众内心的真情实感众对于本地文化的深度认可。一、锅魁得慈禧太后赐名

民众,人生感悟,文化品牌,诉状


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广大民众传导、表达自身人生感悟、生活诉状况的一种途径与方式,“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产、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①。 “当这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发展到能够代表这个区域,成为这个区域文化的标志遍认可时,它就成为这个区域的文化品牌”②。民间传说不仅包括历史人物、山川河流的传说故事,还包括地方风物、社传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更能向不明所以的人解释地方风物、风俗产品的来源和特点,以此来说明是本地所特有的,增强其归属感,传达一地文化的认同感。关于原平面食,几乎每一种都有奇特的传说,这些流传传说故事,不仅丰富了原平的面食文化,而且寄寓了民众内心的真情实感众对于本地文化的深度认可。一、锅魁得慈禧太后赐名

生意,县城,女权


图 2-3 干罗相传,崞县城内有一家罗氏饼面铺,人手不算多,生意挺兴隆。这罗家是女权,掌柜的就是这家小姑的嫂嫂。这小姑生性忠厚,勤快俭朴,铺里的脏活累活都是她干。这嫂嫂却很刁滑、刻薄。尽管这样,两个人相处的还算融洽。这天嫂对小姑说:“人家这家念经、那家念经,为啥就你不念经?这家成仙、那家,为啥就你不成仙?”小姑回答说:“好嫂嫂,我忙成这样还顾得上念经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炳文;冉文伟;;中国传统食文化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4期

2 李娜;;从日本的特色饮食看日本的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09期

3 曹巍;柯文翔;栾方;董感忠;乔卉;;弘扬荆楚食文化 创新发展向未来 湖北省食文化研究会创新发展专家论坛在汉举行[J];湖北画报(上旬);2018年11期

4 王慧;;幼儿园耕食文化建设[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版);2018年02期

5 郝冠林;贺晴;常勇;朱长云;;健康中国,从我做起——《健康中国系列丛书》启动仪式在京隆重举行[J];中国食品;2016年24期

6 孙彤;;东北地区特色食文化与其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17年10期

7 广东一考生;;一碗一筷诠中华[J];课堂内外(作文独唱团);2017年08期

8 何彬;;和食与筷子——谈日本食文化的一个侧面[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6年00期

9 广东考生;;一碗一筷诠中华[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2017年10期

10 崔洪;;首届中华好食品高峰论坛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20周年庆活动成功举办[J];中国食品;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前言[A];第二届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C];2016年

2 石毛直道;邓德花;;日本的食文化研究与我[A];第二届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C];2016年

3 津布久孝子;白雪;李留柱;;解析味之素食文化中心的研究活动[A];第二届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C];2016年

4 常大林;;弘扬中华食文化 和平健康新生活[A];首届中华好食品高峰论坛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20周年庆论文集[C];2014年

5 王仁兴;;中国食文化的历史传承——从一款红烧肉谈美食精品创造意识的传承[A];首届中华好食品高峰论坛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20周年庆论文集[C];2014年

6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20周年精彩回顾[A];首届中华好食品高峰论坛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20周年庆论文集[C];2014年

7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简介[A];首届中华好食品高峰论坛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20周年庆论文集[C];2014年

8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简介[A];首届中华好食品高峰论坛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20周年庆论文集[C];2014年

9 ;中国民族食文化委员会2015年活动计划表[A];首届中华好食品高峰论坛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20周年庆论文集[C];2014年

10 ;迎世博弘扬中国优秀食文化学术研讨会[A];迎世博弘扬中国优秀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两会特派记者 李涛 李标 牛春安 郭敏 (策划 李涛);食育,这是民族和文化的事[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9年

2 记者 王光怀;天津食文化研究成果丰硕[N];中国食品报;2018年

3 吴梦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院;药膳:中华食文化的特色[N];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田锦凡;为黔菜“正名” 助“黔货出山”[N];贵州政协报;2017年

5 记者 唐卫;消费需求引领益生菌科技创新新思维[N];中国食品报;2017年

6 日本长野县短期大学教授 中泽弥子;中日两国食文化同源[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6年

7 杰夕 薇冉;盘点:六项世界非遗食文化项目[N];中国文化报;2013年

8 济南大学教授 张炳文;科学、全面评价中国传统食文化资源意义重大[N];中国食品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毋凡;也谈食文化[N];山西日报;2003年

10 陈赛 李安鸣;湖南将建综合性食文化博物馆[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靖;山西原平面食文化的民俗传承[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2 郭珲;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食文化词汇教学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战慧;近代日本の食文化における西洋の受容[D];河北大学;2007年

4 万中英;风土孕育的日本饮食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刘鹏;中国古代食育思想述论[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6 周鸿承;唐代中韩日士宦食事交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魏晓艳;食部字所蕴含的古代文化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榕;中日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9 徐君;米食文化背景下的大米包装设计和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10 李惠惠;日本食育对中国食育的启示[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29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829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a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