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空间历史再生成及其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5 17:06
  回顾文化空间的重要文献,并探讨其历史生成及再生产,提出文化空间是一种流动性建筑,进而从功能结构、评估维度和应用三个方面展开价值研究。文化空间不仅是作为物和方法的存在,更是人类社会的空间存有。在新时代,文化空间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更复杂的内涵,基于传统"空间理论三元组",创新使用"知识图谱结构三元组"对文化空间进行自下而上的解析,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使原本抽象的文化空间研究更加科学和形象。 

【文章来源】:艺术百家. 2020,3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空间历史再生成及其价值研究


由物理、精神和机制共同建构的文化空间

架构图,文化知识,架构,图谱


我们无法得到文化空间中宏观机制空间的具体生产流程和价值评估体系,但却可以对经由文化空间剖析出的知识图谱的流程架构进行解析。那么,在逻辑架构上,文化知识图谱通常分为因素层和关系层,因素层关乎“物-属性-性质”,而关系层则关乎“物-关系-物”,总的来说文化知识图谱是由“个体-关系-个体”这样的基础结构三元组组成的。在流程架构上,文化知识图谱的整体流程架构如图二所示,其中虚线框内的部分既是文化知识图谱的历史构建过程,也是文化知识图谱的再生产过程,而整个的建构和更新过程就是文化空间的历史生成与再生产过程。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知识图谱的建构和更新包括:个体文化因素获取、文化信息获取、文化融合、文化知识处理四个步骤。首先,个体文化因素包括已知和未知的文化因素,对于个体未知文化因素需要进行属性提取、关系提取、和实体提取,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学习、经验概括和文化融合,再通过文化推理和定义抽取来进行价值评估,最终得出文化知识图谱又作用于文化推理中,从而得到一个不断建构和更新的循环过程。文化知识图谱旨在通过一个解剖面来描述文化空间的架构、运行流程和评估体系,图谱中的节点表示文化实体或概念,并由代表属性和关系的边线进行连接,也就是“个体-关系-个体”三元组。由个体、关系到三元组,再到文化知识图谱的建构过程具有明显的自底向上性,是明显的由点、线至面再到空间的建构过程。由于本文从结构层面探讨的文化空间的构成是在之前对文化空间进行自顶向下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来探讨的,所以无论是代表文化实体和文化概念的节点,还是代表文化属性和文化关系的边线都基于先前在理论层面对文化空间的定义和划分来确定。例如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概念三元组中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再现的空间,在此架构中可确定为个体文化因素来自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文化融合和文化知识处理来自再现的空间,那么,由此呈现的运行流程之一可以表现为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为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基础要素,再现的空间则是物质空间和精神空的再生产,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文化知识图谱可以挖掘、分析和显示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地将文化空间呈现出来。

文化空间,文化知识,图谱


以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源来展现文化知识图谱为例,检索并筛选出2000年至2018年的有关“文化空间”的500篇有效文献,再通过Cite Space进行数据可视化,进而将有关文化空间的“知识”“关系”“三元组”以及“文化知识图谱”清晰地展现出来,突显具有相似特性的知识,[15]10-15如图三。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文化知识的结构性连接,有效剖析了文化空间,还直观地显示了文化空间研究的突出领域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空间和城市文化空间等,并展现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空间的流动性。(二)文化空间历史生成及流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文化参与的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三村九十户调查为例[J]. 陈波,邵羿凌.  中国软科学. 2018(12)
[2]空间正义的唯物史观叙事——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J]. 胡潇.  中国社会科学. 2018(10)
[3]公共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J]. 陈波.  人民论坛. 2018(21)
[4]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释维度与场景设计[J]. 傅才武,侯雪言.  艺术百家. 2016(06)
[5]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J]. 胡潇.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1)
[6]文化空间视阈下的长城古堡[J]. 张月琴.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03)
[7]从“地方空间”、“流动空间”到“行动者网络空间”:ANT视角[J]. 艾少伟,苗长虹.  人文地理. 2010(02)



本文编号:2999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999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f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