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公共艺术重建乡土文化自信 ——南京溧水乡村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1 13:19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乡村沦为毫无生机的空壳。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农业人口对城市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造成了乡民对自身文化生活的自卑感越来越严重。因此,乡村振兴必须因地制宜发挥独特的乡土文化魅力和历史记忆,这些同样是公共艺术创作的要求,艺术可以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推动乡村建设。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案例,通过艺术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重新建立起土地和乡民之间的联系,激发乡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大部分乡村建设中仍然千村一面现象,就算有乡村艺术节,也没有根植于乡土,无法激发乡民的自觉意识,得到乡民的文化认同感。通过梳理溧水公共艺术介入的主要方面,以及对国内外艺术振兴乡村成功案列的分析,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发动村民自身的建设力量,让乡村持续发展。因此公共艺术在乡土文化自信重建中大有可为。公共艺术要为乡村服务要做到和乡民产生交流,和乡村风土人情、乡民生活相融合,公共艺术自身还要成为乡村景观中的一部分营造氛围。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在乡村建设中会产生巨大作用,不仅重建了乡村,更是唤醒了乡民骨子里对家乡的热爱,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公共艺术重建乡土文化自信 ——南京溧水乡村建设研究


图0-1)农村“烂尾楼”来源:网络

区位,乡村,乡民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供了新的契机,在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质化现象中保护了我国独特当地文化,同时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再现乡民对于乡村的记忆,从而激发出在内在的文化向心力和自信心。艺术介入到乡村建设,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赋予了乡村新的生机,提升了乡村在整个社会中的价值,提高了乡土文化的自信心。溧水处于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北部,作为南京的南大门和苏皖门户,是重要的枢纽地区(图0-2)。溧水有着丰富的内生资源,自建县一千多年以来,有丰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历史遗迹。城市不能脱离乡村而独立存在,溧水的建设发展会对为南京提供稳定、积极的发展动力。溧水历史文脉络的延续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可能,探索艺术建设为溧水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型。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模式,其主要是依靠各种方式激发乡民的自觉性和乡村的内在生命力,而不是依靠政府的政策和上级部门的管理。而英国的乡村建设中将乡民作为主体,多元发展,将乡村旅游和乡村服务产业结合到一起,这些成功案例为我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转型提供了借鉴。艺术介入乡村不仅仅是为乡村增加风景,而是将其作为载体展现乡村特有的文化价值。艺术需要深入结合乡村的自然环境、经济产业发展、独特地域文化和居民的公共生活等。因此用艺术介入到乡村建设从而激活乡土文化自信振兴乡村,对我国广袤的乡村地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乡村是中国人的根,乡村建设对于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乡村建设涉及到许多的学科领域,都应将其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我国的乡村建设已经得到了政策上、民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中国乡村拥有其特有的文化环境,特别是许多传统的名镇名村都拥有丰富且优质的文化遗产

公共艺术重建乡土文化自信 ——南京溧水乡村建设研究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重塑:非遗传承与乡村复兴[J]. 金江波.  公共艺术. 2016(02)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J].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6(02)
[3]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J]. 费孝通.  民族艺术. 1999(04)

博士论文
[1]剪花当代建构之创新设计方法研究[D]. 王怡.上海大学 2018
[2]英国剑舞研究[D]. 余凯亮.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3]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 张卫静.山东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新农村景观设计研究[D]. 马一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29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029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0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