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统计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9 03:3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热度持续升高。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运用Cite Space软件,以2001—2019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文化传播"相关CSSCI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发表的年度、期刊、机构、作者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并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探测该领域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研究前沿,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文化传播领域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高校;学者、学科间合作不足,缺乏交流互动;研究热点逐渐向文化"走出去"与社交媒体倾斜。
【文章来源】: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0,41(03)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发文量趋势变化统计图
越是发文量高、被引频次高、持续研究时间长的作者,其学术水平影响力越大[6] 。因此,整理统计在中国文化传播领域发文频次最高的作者,可以了解该领域具有代表性及影响力的学者。图2为2001—2019年作者发表论文数量的排名情况(前11位),图3为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可视化分析图谱。(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进行参数设置,时间跨度2001—2019年,节点类型选择“Author”,阈值为Top 50,节点之间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其中作者网络合作节点59个,连线33条,网络整体密度为0.019 3)。图3 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可视化分析图谱
图2 作者发文数量情况统计(前11位)结合图2、图3可知,黄会林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电影在中国文化传播领域所体现的作用以及对相关研究的思考等。元青、徐翔、杨卓凡、吴瑛等学者紧随其后,其中,元青通过对外籍学生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中国文化在德、日、美等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传播情况发展态势;徐翔则注重社交媒体对中国文化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而吴瑛的主要研究基于孔子学院在中国文化传播战略中的作用及其所获得的反思;阮静则更多地侧重于汉语的国际传播。各个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研究范围广且内容丰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J]. 吴喜.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文化适应框架:中国影视文化在韩国传播的有效路径[J]. 阴艳,付妍妍. 传媒. 2019(12)
[3]孔子学院中国影视文化传播现状及对策[J]. 李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4]非洲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效果研究[J]. 杨薇,翟风杰,郭红,苏娟. 西亚非洲. 2018(03)
[5]浅析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J]. 李怀亮.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6]近代英文出版与中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J]. 邓纯旭,邓丽萍. 中国出版. 2018(04)
[7]“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对策研究[J]. 谢伦灿,杨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2)
[8]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 王娟,陈世超,王林丽,杨现民. 现代教育技术. 2016(02)
[9]国际泛在学习领域知识图谱研究[J]. 段春雨,蔡建东.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01)
[10]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态势的知识图谱分析[J]. 赵绘存. 中国科技论坛. 2016(01)
本文编号:3146755
【文章来源】: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0,41(03)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发文量趋势变化统计图
越是发文量高、被引频次高、持续研究时间长的作者,其学术水平影响力越大[6] 。因此,整理统计在中国文化传播领域发文频次最高的作者,可以了解该领域具有代表性及影响力的学者。图2为2001—2019年作者发表论文数量的排名情况(前11位),图3为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可视化分析图谱。(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进行参数设置,时间跨度2001—2019年,节点类型选择“Author”,阈值为Top 50,节点之间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其中作者网络合作节点59个,连线33条,网络整体密度为0.019 3)。图3 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可视化分析图谱
图2 作者发文数量情况统计(前11位)结合图2、图3可知,黄会林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电影在中国文化传播领域所体现的作用以及对相关研究的思考等。元青、徐翔、杨卓凡、吴瑛等学者紧随其后,其中,元青通过对外籍学生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中国文化在德、日、美等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传播情况发展态势;徐翔则注重社交媒体对中国文化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而吴瑛的主要研究基于孔子学院在中国文化传播战略中的作用及其所获得的反思;阮静则更多地侧重于汉语的国际传播。各个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研究范围广且内容丰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J]. 吴喜.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文化适应框架:中国影视文化在韩国传播的有效路径[J]. 阴艳,付妍妍. 传媒. 2019(12)
[3]孔子学院中国影视文化传播现状及对策[J]. 李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4]非洲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效果研究[J]. 杨薇,翟风杰,郭红,苏娟. 西亚非洲. 2018(03)
[5]浅析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J]. 李怀亮.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6]近代英文出版与中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J]. 邓纯旭,邓丽萍. 中国出版. 2018(04)
[7]“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对策研究[J]. 谢伦灿,杨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2)
[8]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 王娟,陈世超,王林丽,杨现民. 现代教育技术. 2016(02)
[9]国际泛在学习领域知识图谱研究[J]. 段春雨,蔡建东.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01)
[10]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态势的知识图谱分析[J]. 赵绘存. 中国科技论坛. 2016(01)
本文编号:3146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146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