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认同”思想新探
发布时间:2021-06-18 17:06
“文化认同”思想是霍尔后期文化研究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他对当代文化研究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文化认同的核心要素是文化认同的主体,通过主体与其他主体的互动交往,主体之间形成对世界的相同看法,人们达成一致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必然涉及对主体的讨论。不同于西方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主体”观,霍尔的主体观是以后现代主义殖民批判为背景、以解构形而上学的主体论为目标,主张建立一种多元、差异、动态的主体观。通过梳理与解读霍尔文化认同思想的重要文本,阐明文化认同思想的理论背景、核心议题,并在此基础上反思霍尔的理论得失。“文化认同”思想一经提出,必然引发对“文化”、“主体”等相关问题的思考。雷蒙德·威廉斯把文化看作是整体生活方式的展现,认为文化本身具有物质性、生产性,它通过生产新的意义,改变旧有的文化观念,形成新的文化认同。雷蒙德·威廉斯对文化所做的激进文化唯物主义的阐释影响了后期霍尔对“文化”本质的认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主体观深入地探讨了主体是如何产生的,他把主体看作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所塑造出来的,意识形态将个人传唤成主体。但是阿尔都塞的这种结构主义方法抹去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真实关系,使得霍尔转向了葛兰西的...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外研究概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霍尔“文化认同”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激进主义
(一) 文化是整体生活方式
(二) 一种共同文化的发展
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
(一) 个人生活在意识形态虚构的场景中
(二) 意识形态把个人传唤为主体
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Cultural Hegemony)
(一) 文化认同是不同政党之间相互斗争的场域
(二) 有机知识分子是文化认同的组织者
第二章 霍尔“文化认同”思想的核心议题
一、文化认同的主体解构
(一) 批判西方理性主义主体论
(二) 批判同一、自然的传统主体身份
二、文化认同的不断建构
(一) 断裂:同一中的差异
(二) 延续:差异中的同一
(三) 想象的共同体
三、文化认同的表征(Representation)重构
(一) 语言生产共同意义
(二) 话语实践生产知识
第三章 霍尔“文化认同”思想的当代反思
一、“文化认同”实现了文化研究领域的“哥白尼偏转”
二、“文化认同”是对“人身份之谜”的初步解答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张亮. 社会科学辑刊. 2017(06)
[2]如何正确理解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J]. 张亮. 学习与探索. 2015(07)
[3]文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斯图亚特·霍尔[J]. 章辉. 江海学刊. 2014(05)
[4]流散视阈中斯图亚特·霍尔的种族思想及其变迁研究[J]. 张建萍. 国外社会科学. 2014(04)
[5]霍尔:“不作保证”的马克思主义者[J]. 徐德林. 文学与文化. 2014(02)
[6]“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道路与理论成就[J]. 张亮.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07)
[7]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化大众主义”解释——以伯明翰文化学派斯图亚特·霍尔为例[J]. 张秀琴. 南京社会科学. 2012(02)
[8]媒介权力与霸权建构——以《监控危机》为例[J]. 和磊. 东南传播. 2011(09)
[9]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J]. 李庆本. 东岳论丛. 2010(01)
[10]论斯图亚特·霍尔的认同性研究[J]. 江玉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本文编号:3237052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外研究概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霍尔“文化认同”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激进主义
(一) 文化是整体生活方式
(二) 一种共同文化的发展
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
(一) 个人生活在意识形态虚构的场景中
(二) 意识形态把个人传唤为主体
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Cultural Hegemony)
(一) 文化认同是不同政党之间相互斗争的场域
(二) 有机知识分子是文化认同的组织者
第二章 霍尔“文化认同”思想的核心议题
一、文化认同的主体解构
(一) 批判西方理性主义主体论
(二) 批判同一、自然的传统主体身份
二、文化认同的不断建构
(一) 断裂:同一中的差异
(二) 延续:差异中的同一
(三) 想象的共同体
三、文化认同的表征(Representation)重构
(一) 语言生产共同意义
(二) 话语实践生产知识
第三章 霍尔“文化认同”思想的当代反思
一、“文化认同”实现了文化研究领域的“哥白尼偏转”
二、“文化认同”是对“人身份之谜”的初步解答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张亮. 社会科学辑刊. 2017(06)
[2]如何正确理解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J]. 张亮. 学习与探索. 2015(07)
[3]文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斯图亚特·霍尔[J]. 章辉. 江海学刊. 2014(05)
[4]流散视阈中斯图亚特·霍尔的种族思想及其变迁研究[J]. 张建萍. 国外社会科学. 2014(04)
[5]霍尔:“不作保证”的马克思主义者[J]. 徐德林. 文学与文化. 2014(02)
[6]“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道路与理论成就[J]. 张亮.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07)
[7]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化大众主义”解释——以伯明翰文化学派斯图亚特·霍尔为例[J]. 张秀琴. 南京社会科学. 2012(02)
[8]媒介权力与霸权建构——以《监控危机》为例[J]. 和磊. 东南传播. 2011(09)
[9]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J]. 李庆本. 东岳论丛. 2010(01)
[10]论斯图亚特·霍尔的认同性研究[J]. 江玉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本文编号:3237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237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