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非遗传承人失配失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1 02:13
  传承人是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核心要素,揭示其特征与差异对传承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3068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资料,从数量失配和年龄失衡视角定量研究传承人在不同门类、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承人失配失衡特征明显,数量缺位达两成,年龄失衡现象突出、老化严重、跨度较大,少数民族更为严重,民族构成极不均衡;6大门类、17个地区传承人处于缺位状态,地域分布总体呈"东部>西部>中部"特征,少数民族类型与数量缺失更明显;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缺乏年轻人关注、非遗技艺发展需求、政策法律法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研究结论对构建数量充足、年龄合理、民族多样的传承人队伍,以及传承人保护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1(09)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非遗传承人失配失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个批次传承人数

项目数,类别,民间文学,大门


传承人在10大门类上分布差异较大(图2),传统戏剧人数最多共784人占25.6%,传统技艺518人占16.9%,再次为传统音乐380人占12.4%,排名后3位的分别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88人、民间文学123人和传统医药132人,分别占2.9%、4%、4.3%。民间文学、曲艺、传统医药以及体育游艺杂技类等多依赖于口口相传或个别人之间进行传承,容易出现遗失现象,导致这些非遗类型的项目较少[1],相应的传承人数量也较少。如表2所示,戏剧人数、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曲艺4大门类传承人呈富足状态,其中传统戏剧超出336人,传承人比较富足,其他3个门类为一般富足;6大门类传承人处于缺位状态,其中民俗、民间文学比较缺位,其余4大门类一般缺位。传承人富足项目即使有人突然去世或发生意外,也不用过于忧虑无法找到传承人,但传承人不足甚至缺位严重的话,则有可能让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面临无人传承、甚至失传风险。

人年,大门,民间文学,传统体育


传承人年龄失衡较为突出,老龄化严重,如图3所示,10大门类平均年龄在69.69-78.32岁区间,前3位依次是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和传统舞蹈,平均年龄均在75岁之上,后3位分别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和民俗。参考《2018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国预期寿命为76.4岁标准,各门类77岁及以上共有877人,占比44.2%。10大门类77岁及以上占比在27.7-59.7%区间,超过平均占比的门类共有7个,占比最少的是传统体育、最大的是民间文学,占比越大说明该门类传承人老龄化越严重、离世风险更大。再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青年人65岁为限,10大门类中65岁及以下占比在13-41.1%区间,明显大幅低于77岁及以上传承人占比,占比最多的是传统技艺、最少的是民间文学,65岁及以下传承人总体占比仅24.7%,结合第5批数据,估算3068名传承人中65岁及以下人数占比也仅约36%。除传统技艺、传统体育外,其他8大门类77岁及以上传承人占比均超过65岁及以下占比,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门类年龄失衡尤为突出。行动不便、精力有限的高龄老人在传承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让非遗项目无法有效传承,而年轻一代过少无疑让这一境况雪上加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李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5)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保护:文本分析与田野调查[J]. 黄体杨.  档案学研究. 2018(03)
[3]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徐柏翠,潘竟虎.  经济地理. 2018(05)
[4]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问题研究——基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J]. 王丹.  文化遗产. 2018(02)
[5]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认同研究[J]. 汪雄,杜宁,崔家宝,马勇.  体育文化导刊. 2017(07)
[6]非遗传承人传承特征与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基于铜梁、梁平两地的调查与思考[J]. 王海明,郭莉.  宜宾学院学报. 2016(10)
[7]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J]. 肖远平,王伟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01)
[8]民俗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原则与方法[J]. 潘刚,马知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9]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探究[J]. 田艳.  政法论坛. 2013(04)
[10]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点及其传承效果研究[J]. 郝文军.  商业时代. 2013(07)



本文编号:3417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17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2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