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社会学视野下的文化传承:实践—认知图式导向的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21-10-05 08:17
  文化传承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身份认同与国际定位,但相较于文化变迁,在很长一段时期,社会学研究对其关注不足。文化传承可以从制度化文化、图式文化与个体文化三个面向进行多维度分析,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文化本体论定义、文化传承层次、文化传承难易度以及文化传承对象。文化传承具有自我传承和系统传承两条路径,其在文化传承能力、对行动者能动性的定位以及社会学"机制分析"逻辑上存在不同的理论预设。文化传承的经验过程并非同质,而是存在子群体、作用领域以及社会效果等多方面的变异性,而基于图式的潜在性和结构性特征,文化传承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经验测量。以实践—认知图式为导向的文化传承分析框架丰富和拓展了现有文化社会学研究,也对当前文化宣传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2 页

【部分图文】:

社会学视野下的文化传承:实践—认知图式导向的分析框架


文化传承的多元变异性

文化传承,机制,图式


上面的讨论勾勒出两种基本的图式文化传承机制,其区别参见图1。这种对传承模式的区分,其意义和价值有以下几点。首先,两种传承模式的区分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承能力。图式文化的系统传承依赖于外在支持性制度。因此,这种传承模式下的图式文化受制于自身对外部制度的敏感性。自我传承与之相比则更有持续性。很多时候制度环境已经改变,但个体仍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过往的实践模式,其根本便在于图式文化的自我复制。这种情形就是布迪厄意义上的磁滞现象。(48)类似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代沟”问题上,即父代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其对于特定问题的认知依旧迥异于子代。(49)综上所述,图式文化的系统传承要“弱”于自我传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基于改革开放40年持续调查的数据[J]. 樊浩.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8)
[2]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J]. 陈滔,卿石松.  人口与经济. 2019(02)
[3]中国性别收入差距的社会文化根源——基于性别角色观念的经验分析[J]. 卿石松.  社会学研究. 2019(01)
[4]故事与讲故事:叙事社会学何以可能——兼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J]. 刘子曦.  社会学研究. 2018(02)
[5]差序格局,“差”、“序”几何?——针对差序格局经验测量的一项探索性研究[J]. 胡安宁.  社会科学. 2018(01)
[6]老龄化背景下子女对父母的多样化支持:观念与行为[J]. 胡安宁.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3)
[7]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J]. 翟学伟.  社会. 2016(05)
[8]谁来决定“生儿子”?——社会转型中制度与文化对女性生育决策的影响[J]. 吴莹,卫小将,杨宜音,陈恩.  社会学研究. 2016(03)
[9]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J]. 翟学伟.  社会. 2014(01)
[10]再议儒家文化对一般信任的负效应——一项基于2007年中国居民调查数据的考察[J]. 胡安宁,周怡.  社会学研究. 2013 (02)



本文编号:3419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19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e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