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互联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5 17: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灿烂多彩的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它展现着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蕴藏着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彰显着民族享有的文化魅力,体现着民族精神传承的伟大力量,是人类发展史上承载鲜活文明的不可缺少的存在。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发显得珍贵,于是如何激活非遗传承教育资源成为了非遗传承问题中的研究热点。如今我们的生活处处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互联网可树立起全新的符合时代观念的非遗文化形象,可为非遗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互联网+非遗传承"是开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文章来源】: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0,(08)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一)选题的来源和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理论概述
    (一)“互联网+非遗传承”理论概述
    (二)教育资源开发理论概述
三、“互联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开发现状
    (一)非遗传承基础建设能力薄弱
        1.缺乏资金和人才投入
        2.“非遗”网络基础建设薄弱
    (二)民众对非遗文化的接触空间不足
        1.网络平台宣传不到位
        2.缺乏非遗项目现场体验
四、“互联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开发问题及建议
    (一)开发问题
        1.形式大于实际
        2.人才缺失严重
        3.宣传力度较小
    (二)开发建议
        1.加强政府网络管理,营造良好传播空间
        2.大力开发网络教育,充分挖掘相关人才
        3.提高网络推广技术,突破以往宣传瓶颈
        4.将非遗产品与电商结合,增添文化形式体验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问题探析[J]. 杨明委,张朝富.  当代图书馆. 2019(04)
[2]“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 王朝晖,陈成琳,朱乾锋.  新媒体研究. 2019(13)
[3]“互联网+”时代非遗档案保护与优化精准传播[J]. 周静.  兰台内外. 2018(07)
[4]杭州非遗保护探索“互联网+非遗”新模式[J]. 常怡君.  杭州(周刊). 2018(25)
[5]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模式下的传承与创新——以南京云锦为例[J]. 石冰倩,廖若琳,郭宁静,王荃,姜颖慧.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8(01)



本文编号:3438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38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8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