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的传承:微信平台中电子贺卡的春节文化符号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18:30
在微信平台中,电子贺卡的传播推动了春节文化符号的转化与创新。电子贺卡是一种代表新兴网络民俗的小微体量文化产品。在文化菱形的理论视域中,生产者、消费者、传播者和社会世界等要素,都对文化产品的符号表征与意义生成产生了影响。微信电子贺卡文本具有图像化、交互性、附件化的特征,其对春节文化符号的呈现方式包含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固化并置,以及新生文化符号的吸纳与融合。节庆社交的场景再造和三重主体的意义共创是微信平台中电子贺卡文化意义生成的主要机制。
【文章来源】:现代出版.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4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物质性与个体化:网络热播纪录片中传统文化的话语机制及当代转化[J]. 梁君健. 南京社会科学. 2019(11)
[2]流动的意义:传统文化移动传播的符号学阐释[J]. 晏青,罗小红. 中州学刊. 2019(10)
[3]微信红包使用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心理与社会资本视角[J]. 刘毅,卢雨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8)
[4]媒介重构: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J]. 樊亚平,程浩. 当代传播. 2019(02)
[5]融媒体背景下央视春节晚会的跨屏传播探索[J]. 金鑫,吴佳灵. 当代电视. 2018(07)
[6]微信朋友圈:“互联网+”场域中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表达[J]. 廖杨,蒙丽,周志荣. 民族学刊. 2017(05)
[7]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 彭兰. 新闻记者. 2015(03)
[8]电子时代的民俗[J]. 蒋原伦. 文艺争鸣. 2009(03)
本文编号:3445394
【文章来源】:现代出版.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4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物质性与个体化:网络热播纪录片中传统文化的话语机制及当代转化[J]. 梁君健. 南京社会科学. 2019(11)
[2]流动的意义:传统文化移动传播的符号学阐释[J]. 晏青,罗小红. 中州学刊. 2019(10)
[3]微信红包使用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心理与社会资本视角[J]. 刘毅,卢雨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8)
[4]媒介重构: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J]. 樊亚平,程浩. 当代传播. 2019(02)
[5]融媒体背景下央视春节晚会的跨屏传播探索[J]. 金鑫,吴佳灵. 当代电视. 2018(07)
[6]微信朋友圈:“互联网+”场域中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表达[J]. 廖杨,蒙丽,周志荣. 民族学刊. 2017(05)
[7]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 彭兰. 新闻记者. 2015(03)
[8]电子时代的民俗[J]. 蒋原伦. 文艺争鸣. 2009(03)
本文编号:3445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4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