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不同社交平台上青年亚文化的呈现差异 ——以丧文化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5 20:45
  丧文化是当今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青年群体之间广泛流行,也在影响着文化与商业领域,更引起了学术圈的关注。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青年亚文化有了丰富的发展条件。青年群体在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与集体焦虑的压力下,发展出了这种自嘲、戏谑、颓废的丧文化,它不仅是青年群体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更成为了青年群体生活常态的一部分。学术界对于这种看似有些反常的青年亚文化也十分关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经济学等都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关于丧文化的背后动因也有了深刻解读,但对于丧文化传播与社交平台之间的关系鲜有探索。本文将对丧文化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的呈现与传播进行研究,总结丧文化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的呈现特征,挖掘不同的社交平台对丧文化传播与表达有何种影响,以及影响背后的原因。 

【文章来源】: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一)丧文化的相关研究
            1.国内丧文化研究——在亚文化研究背景下的浅谈和解读
            2.丧文化研究现状——动因剖析为主
        (二)强弱社交关系理论
        (三)本研究的开拓空间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1.平台选择
            2.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
第一章 “丧”:从一种现象到一种文化
    一 图文符号构成的“丧”现象
        (一)“丧”热潮的出现
        (二)由“丧”热潮到“丧文化”
        (三)丧文化的定义
    二 社交平台与主流文化的对抗
        (一)社交平台上的丧文化
        (二)主流文化的对抗
    三 丧文化的解读:一种青年的温和抵抗
        (一)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丧文化解读
        (二)文化经济学视角下:商业资本对丧文化的收编
    四 “丧”文化并不丧
第二章 微博与微信平台上丧文化的呈现
    一 微博平台丧文化的呈现与传播
        (一)更戏谑与娱乐化的呈现
        (二)意见领袖引导下的多级传播
    二 微信公众号丧文化的呈现与传播
        (一)更深层次与生活化的呈现
        (二)一对多的意见领袖传播模式
第三章 受众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的丧文化表达
    一 受众在微博、微信上丧文化表达的问卷调查
        (一)研究设计
        (二)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二 受众在微博上的丧文化表达
        (一)丧文化表达意愿更强
        (二)丧的表达方式图像化、娱乐化
        (三)发表原因多元化,娱乐社交因素凸显
        (四)对好友发表丧内容的情感态度两极分化
    三 受众在微信上的丧文化表达
        (一)丧的表达“内敛”,转评赞互动率很低
        (二)丧的表达生活化,表达个人生活感受为主
        (三)丧的表达原因较为单纯,多是有感而发
    四 受众在两个平台上表达丧的共同特征
        (一)负面内容会影响自身形象
        (二)“丧”的外表之下,本质核心依然是积极的
    五 社交关系强弱影响青年的丧文化表达
        (一)微博与微信上的社交关系强弱不同
        (二)社交关系的强弱影响丧文化表达
    六 问题和不足
第四章 青年群体对丧文化的认知与表达
    一 研究设计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设计
    二 青年群体对微博、微信上丧文化的认知
        (一)微博丧文化的呈现更多
        (二)微博上呈现的丧程度更深
        (三)对微博好友发表丧内容的态度两极化
    三 青年群体在微博、微信上丧情绪的表达
        (一)微博上互动与表达意愿更强
        (二)微博上表达更深的丧
        (三)发表丧文化的动机都是发泄情绪
        (四)丧文化表达带来的社交效果
    四 差异与原因
        (一)对社交平台的认知差异
        (二)媒介环境差异
        (三)社交形象塑造差异
    五 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媒体视域下青年网络“丧文化”传播研究——以流行词“佛系”为例[J]. 刘朝霞,王瑜.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03)
[2]欧美青年亚文化学派的逻辑展开以及中国学派的创建[J]. 王向清,温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9(02)
[3]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 萧子扬,叶锦涛,马恩泽.  北京青年研究. 2019(01)
[4]网络情绪表达与价值观引领——对“丧文化”的反思[J]. 蒋建国,李颖欣.  长白学刊. 2018(06)
[5]符号化传播视角下的丧文化解读[J]. 张美兰.  科技传播. 2018(21)
[6]反叛与颠覆:新媒体语境下高校青年“丧文化”认同研究与对策思考[J]. 刘琤.  新媒体研究. 2018(19)
[7]“丧文化”流行的传播机制与心理动因[J]. 栾轶玫.  传媒观察. 2018(10)
[8]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机制探析——以《创造101》为例[J]. 唐杰.  西部广播电视. 2018(17)
[9]网络丧文化的表征特点及其传播诱因[J]. 刘凯旋.  新闻研究导刊. 2018(16)
[10]“丧文化”网络现象的媒体框架建构分析[J]. 李菲雨.  视听. 2018(08)

硕士论文
[1]“丧”文化的网络媒介呈现与引导研究[D]. 刘楠.河北大学 2018
[2]亚文化视角下90后“丧文化”的风格及其意义[D]. 庞雨晨.浙江大学 2018
[3]网络传播中的“丧文化”现象研究[D]. 高凌波.苏州大学 2018
[4]社交网络中青年“丧文化”研究[D]. 汪忱.郑州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458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58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3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