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非遗社区保护的县域实践:关键概念的理论探讨

发布时间:2021-12-16 07:42
  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是以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行政资源优势的县域实践为基础的。县域是非遗保护公共事业的正式制度的第一层级,也是保护实践的一个主体,负责组织县(市)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各个社区、群体、组织和居民参与非遗项目的发现、申报、传承和传播,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此将本地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与那些把"社区"限定在基层邻里范围的认识不同,本文通过对滕尼斯、帕克等人的经典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社区等关键概念的辨析,得以能够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community"概念同时看作(邻里)"社区"和(文化)"共同体"。本文通过分析"民间的"文化活动转变为"公共的"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县域行政机构与专家群体和居民及其组织的合作模式,得出结论:非遗保护的县域实践是社区保护的一个层级,它包含丰富多样且具体生动的邻里范围的项目活动,本身又是具有整合多方面、多主体来建构地方认同的一种集体性主体,并为省域、国家与人类在非遗共享的意义上形成共同体奠定基础条件。循此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掘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与公约文本的内在联系,为中国特色非遗保护的县域实践得以更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7(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非遗保护的“社区”概念
二、社区:基层邻里地域与文化共同体
三、县域作为公共体制支持的文化共同体
四、县域作为非遗保护的共同体和实践主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经验[J]. 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7(04)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构成与中国实践[J]. 高丙中.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4)
[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公共文化的保护——基于对湖北长阳县域实践的考察[J]. 韩成艳.  思想战线. 2011(03)
[4]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基本理念[J]. 周超.  河南社会科学. 2011(02)
[5]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保护的经验——以融水苗族坡会群为例[J]. 徐赣丽.  河南社会科学. 2011(02)
[6]“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J]. 周琼.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7]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与基层社区[J]. 周星.  民族艺术. 2004(02)
[8]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 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6)
[9]春秋战国时代的郡县制及其演变[J]. 韩连琪.  文史哲. 1986(05)



本文编号:3537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537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f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