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维审视:概念定位、学术运动与日常生活实践
发布时间:2022-07-02 14:56
回顾近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它的概念定位与实践运动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作为一个从学术之外生成的概念,它要求实践层面的操作性以及关涉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意涵的权力与资源再分配。当它正式进入学术话语,又足以整合各种学科力量与专业人才而形成公共学术话题与问题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需要兼顾社会现实和学术研究,兼顾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未来,把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连接起来,既突破把它作为诸种概念看待的局限,又能够把诸种概念统合在一个最基本、最有效的层面来言说。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与实践对象形成一场持久而广泛的学术与实践运动,其最终意义在于为中国人创建一种具有传统根基而又贴近日常生活的公共文化。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概念定位
二、学术运动
(一)兼顾社会现实和学术研究
(二)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未来
(三)既要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做细致的描述、剖析和解释,又要善于把它放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中来审视
三、日常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J]. 余悦.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9)
[2]学者在场与遗产制造[J]. 娥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3]形与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传统[J]. 彭兆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4]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J]. 施爱东. 河南社会科学. 2009(03)
[5]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J]. 刘壮,牟延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6]遗产名录与族群整合[J]. 李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7]遗产政治学:现代语境中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J]. 彭兆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8]遗产学与遗产运动:表述与制造[J]. 彭兆荣. 文艺研究. 2008(02)
[9]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谈民俗学者的角色定位[J]. 施爱东. 民间文化论坛. 2007(02)
[10]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J]. 高丙中. 河南社会科学. 2007(02)
本文编号:3654568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概念定位
二、学术运动
(一)兼顾社会现实和学术研究
(二)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未来
(三)既要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做细致的描述、剖析和解释,又要善于把它放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中来审视
三、日常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J]. 余悦.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9)
[2]学者在场与遗产制造[J]. 娥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3]形与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传统[J]. 彭兆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4]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J]. 施爱东. 河南社会科学. 2009(03)
[5]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J]. 刘壮,牟延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6]遗产名录与族群整合[J]. 李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7]遗产政治学:现代语境中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J]. 彭兆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8]遗产学与遗产运动:表述与制造[J]. 彭兆荣. 文艺研究. 2008(02)
[9]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谈民俗学者的角色定位[J]. 施爱东. 民间文化论坛. 2007(02)
[10]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J]. 高丙中. 河南社会科学. 2007(02)
本文编号:3654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65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