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意识:西方风险文化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4:02
本文关键词:风险意识:西方风险文化理论研究
【摘要】: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高速的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风险已经渗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时代的重要表征。风险问题也成为学界研究的中心。目前西方有关风险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以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的制度维度的研究;以卢曼为代表的系统与环境维度的研究;以玛丽·道格拉斯和斯科特·拉什为代表的文化维度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于风险的理论研究仍以制度、结构和系统为主,对于风险文化理论研究则较少。本文正是在研究了玛丽·道格拉斯的文化/象征理论以及斯科特·拉什的风险文化理论,厘清现代风险的文化分析范式的理论渊源、代表观点及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将西方风险文化理论的内核即风险意识作为逻辑主线,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剖析风险意识的主体即社会边缘群体,试图从其自身特征出发,分析该群体的风险感知,社群化的发生机制,以及最终形成的自反性社群;第二,对风险意识的生成逻辑进行探究,从审美认知、审美判断和审美阐释三方面来解读审美自反第三,对风险意识本身进行研究,其增强与放大的作用机制,边缘群体抗争形成的自觉的亚政治运动,以及由此生成的以价值理性为思维中介的风险规避文化。最后,本文对西方风险文化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公众的风险意识存在着区域差异性、被过度引导以及缺乏风险沟通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媒介的宣传以及促进风险沟通和风险民主,对身处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在具体的操作层面给予启示,促进公众风险意识的提升与风险文化的构建。此外,本文还对西方风险文化理论进行了评价,强调了从文化维度研究现代风险的贡献性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并在讨论部分对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风险意识 审美自反 自反性社群 风险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导论11-21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11-12
- 1.1.1 选题缘起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9
- 1.2.1 国外相关研究12-17
- 1.2.2 国内相关研究17-19
- 1.3 概念界定19-20
- 1.3.1 风险意识19
- 1.3.2 审美自反19
- 1.3.3 自反性社群19
- 1.3.4 风险文化19-20
-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20-21
- 1.4.1 研究方法20
- 1.4.2 分析框架20-21
- 第2章 风险意识:现代风险文化分析范式的内核21-30
- 2.1 文化分析范式的理论渊源21-24
- 2.1.1 巴兹尔·伯恩斯坦和埃文斯·普里查德的结构人类学思想21-22
- 2.1.2 涂尔干的文化人类学思想22-23
- 2.1.3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23
- 2.1.4 布迪厄惯习、反思和阐释学思想23-24
- 2.2 文化分析范式的代表人物及理论观点24-27
- 2.2.1 玛丽·道格拉斯的“网格/群体”分析图式24-26
- 2.2.2 斯科特·拉什的风险文化理论26
- 2.2.3 斯万·欧维·汉森的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26-27
- 2.3 文化分析范式的研究内容27-29
- 2.3.1 理论预设:第二种现代性27-28
- 2.3.2 认知取向:建构主义28-29
- 2.3.3 研究视角:文化的维度29
- 2.4 风险意识:风险文化理论的核心29-30
- 第3章 风险意识的主体:社会边缘群体30-37
- 3.1 社会边缘群体的特征30-32
- 3.1.1 “低网格——高群体”的特性30-31
- 3.1.2 游离于主流制度之外的底层化身份31
- 3.1.3 质疑专家权威的反制度倾向31-32
- 3.1.4 非功利性和平等公正的价值诉求32
- 3.2 社会边缘群体的风险感知32-33
- 3.2.1 现代风险的直接承受者32-33
- 3.2.2 风险的现实生活体验及诠释33
- 3.3 边缘群体的社群化:自反性社群33-37
- 3.3.1 群体价值观和意义的共享34-35
- 3.3.2 群体惯习与日常生活的共享35-36
- 3.3.3 自反性的风险共同体36-37
- 第4章 风险意识的生成逻辑:审美自反37-42
- 4.1 风险的审美认知37-39
- 4.1.1 认知自反的局限37-38
- 4.1.2 二元相融的审美思维38-39
- 4.2 风险的审美判断39-40
- 4.2.1 美学维度的判断39-40
- 4.2.2 抽象系统的殖民40
- 4.3 风险的审美阐释40-42
- 4.3.1 目标的生活世界转向40-41
- 4.3.2 日常生活实践的再反思41-42
- 第5章 风险意识、亚政治运动和风险规避文化的生成42-52
- 5.1 风险意识的增强与放大42-47
- 5.1.1 风险意识的再启蒙42-43
- 5.1.2 专家系统的公开透明化43-44
- 5.1.3 社会的风险沟通44-45
- 5.1.4 社会媒介的推力45-47
- 5.2 边缘群体的抗争与亚政治运动47-49
- 5.2.1 边缘群体的日常反抗47-48
- 5.2.2 抗争亚政治48
- 5.2.3 环保和绿色的亚政治运动48-49
- 5.3 风险规避文化生成49-52
- 5.3.1 风险规避49-50
- 5.3.2 思维中介:价值理性50
- 5.3.3 自反性、共享性特质50-52
- 第6章 西方风险文化理论的本土化启示52-60
- 6.1 我国公众的风险意识及存在的问题52-55
- 6.1.1 风险感知的区域差异性52-53
- 6.1.2 风险意识的过度引导53-54
- 6.1.3 公众和专家之间缺乏风险沟通54-55
- 6.2 公众风险意识的提升与风险文化构建55-60
- 6.2.1 我国传统文化“趋利避害”、“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55-56
- 6.2.2 提升公众自身的风险意识56-57
- 6.2.3 规范媒介的宣传57-58
- 6.2.4 促进风险沟通和风险民主58
- 6.2.5 构建政府和专家主导的风险规避文化58-60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60-63
- 7.1 西方风险文化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60-61
- 7.1.1 贡献性60-61
- 7.1.2 局限性61
-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61-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69
- 卷内备考表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步云;;风险社会的文化透视[J];兰州学刊;2006年05期
2 曾鹰;;“风险文化”:食品安全的伦理向度[J];伦理学研究;2012年06期
3 米丹;;世界风险社会之下的科技风险文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范卓桓;柜组风险文化的建设[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2 记者 吴育平;深发展营造风险文化[N];中国证券报;2004年
3 缪 舢;着力建设信贷风险文化[N];中国企业报;2004年
4 田永强;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加强风险文化建设[N];粮油市场报;2005年
5 刘新立;谈风险管理,绕不开风险文化[N];中国保险报;2012年
6 记者 吴红军;写在大地上的歌[N];金融时报;2006年
7 经济视点报记者 程豪良;九年忆难忘 励志展宏图[N];经济视点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明芳;现代技术风险的生成与规避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春瑶;风险意识:西方风险文化理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94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59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