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
本文关键词:“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
【摘要】:斯诺的“两种文化”命题为我们认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巨大鸿沟打开了一扇窗,正是斯诺的一系列演讲和著作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两者之间对立与隔阂的的重视,人文知识分子与自然科学家越来越多的站在对立的两极,互不相识,甚至彼此敌视,这种隔阂可以一直追溯到教育界,中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按照文理科划分,将学生人为地划归成两种类别,从一开始就种下了“两种文化”的种子。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科学研究领域科技理性的泛滥无不对我们更好地探索“两种文化”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迫切要求。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医疗技术、航天技术、基因技术、核技术、信息技术等正全方位的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着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单就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看,科学技术确实是“第一生产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是“万能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利用自然时明显自信过度,对自然的过度消耗,已经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是自然的存在,自然是人的基础,人类这种盲从“科学技术万能”的肤浅认知,已经开始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核污染、转基因食品安全、雾霾……人与自然本是有机的统一体,对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的存在的破坏。如何提高人们的这种认知,避免盲目追求科技理性,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纵观科学发展史,虽然斯诺不是第一个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裂问题的学者,但自从其确切提出“两种文化”命题后,这种分裂与隔阂开始为世人所重视,探索、研究,我们也看到后来萨顿的“新人文主义”,布罗克曼的“第三种文化”还是凯利的“第三种文化”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两种文化”隔阂问题。而早在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就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1)”这样的论断。从《手稿》入手,深入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就会发现,马克思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为我们理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指明了方向。受时代所限,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论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但通过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学思想,可以清楚地发现其关于“一门科学”的天才论断为我们解释“两种文化”的分裂,探寻“两种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不仅如此,从当今科学交叉学科、反学科现象的出现,复杂问题不能靠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趋势看,也直接印证了两种文化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或者科学的统一)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两种文化 分裂 融合 感性实践 一门科学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0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论9-15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意义9-10
- 1.2.1 理论意义9
- 1.2.2 现实意义9-10
- 1.3 研究目的10
- 1.4 文献综述10-14
- 1.4.1 国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与分析10-12
- 1.4.2 国内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与分析12-14
- 1.5 研究方法14
- 1.6 本课题特色与创新之处14-15
- 第二章 人文、科学概说15-20
- 2.1 人文15-17
- 2.1.1 何谓人文15-16
- 2.1.2 人文文化发展历程16
- 2.1.3 人文现状16-17
- 2.2 科学17-20
- 2.2.1 何谓科学17
- 2.2.2 科学的发展过程17-18
- 2.2.3 科学现状18-20
- 第三章 关于“两种文化”的论战20-28
- 3.1 “两种文化”的由来20
- 3.2 两种文化研究进程20-23
- 3.2.1 萨顿的“新人文主义”20-21
- 3.2.2 斯诺的“两种文化”21
- 3.2.3 布罗克曼的“第三种文化”21-23
- 3.2.4 凯利的“第三种文化”23
- 3.3 两种文化有关的历史事件23-25
- 3.3.1 科玄之战23-25
- 3.3.2 索卡尔事件25
- 3.4 两种文化现象在当代的表现25-28
- 3.4.1 科学主义泛滥与人文主义的萎缩26
- 3.4.2 人文与科学的教育教学严重分化26-27
- 3.4.3 工具理性居于不可动摇的地位27-28
- 第四章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裂原因探析28-32
- 4.1 科学与人文分离的哲学原因28-30
- 4.1.1 休谟的“实然与应然”观28-29
- 4.1.2 康德的“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二分观29
- 4.1.3 事实与价值二分在近代的发展29-30
- 4.2 导致人文与科学分离的人为原因30-32
- 4.2.1 知识的专门化30
- 4.2.2 教育的专业化30-32
- 第五章 “两种文化”终将归于“一门科学”32-39
- 5.1 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的必要性32-33
- 5.1.1 两种文化的分裂威胁科学与人文的持续发展32
- 5.1.2 两种文化的发展相互促进32-33
- 5.2 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的可能性33-34
- 5.2.1 两种文化相互影响、互生共存33
- 5.2.2 两种文化具有统一的目的33-34
- 5.2.3 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成为未来知识领域的新趋势34
- 5.3 科学与人文融合路径——基于马克思的“一门科学”论断34-39
- 5.3.1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本体论思想34-35
- 5.3.2 马克思人学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一门科学”的基础35-39
- 第六章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2
- 在学研究成果42-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莹;也谈两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J];理论学习;2003年08期
2 张彦中,郭春艳;用系统观融合两种文化[J];大庆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3 李奋生;;“两种文化”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3期
4 ;正确理解列宁关于两种文化的思想[J];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02期
5 于一;;两种文化[J];读书;1984年05期
6 约翰·丁·迪尼;王士跃;姚念赓;;熟悉两种文化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9年05期
7 丛庆智,丛书;汉英两种文化中语言的比较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江晓原;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孟建伟;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及其根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10 邓波;徐惠茹;;让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华;;两种文化的理性解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王磊;;“两种文化”冲突的和谐意义[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燕京晶;刘仲林;;驯服“莽兽”:“两种文化”的融合对科技发展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郭飞;;大众媒体对学术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比较两种文化与科学大战[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李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对两种文化的融合[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张改珍;;沟通科学与人文的研究进路及潜在行动者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教授 杨善发;现代医院要融合“两种文化”[N];健康报;2012年
2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导);从“两种文化”到“第三种文化”[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韩金池;中国经济:在两种文化的撞击中前行[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4 孟建伟;两种文化的融合与科教兴国战略[N];光明日报;2005年
5 侯春燕;立足科学 心系人文[N];光明日报;2006年
6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理解从对话开始[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刘钝(L):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方在庆(F):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两种文化”:“冷战”坚冰何时打破?[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提倡两种文化的沟通[N];大众科技报;2000年
9 王宁;两种文化形态的冲突与共融[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美]理查德·坎伯/文 吴万伟/编译;哲学的未来:别在摇椅里寻找智慧[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友平;两种文化:从分裂到融合[D];湘潭大学;2009年
2 栾文龙;“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D];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玲;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看“两种文化”的融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应沈漪;两种文化的分野与融合趋向[D];复旦大学;2010年
5 赵华;两种文化观在20世纪中国的演进与哲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6年
6 唐燕妮;论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两种文化”关系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周一明;论“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3年
8 单麒蓉;斯诺的两种文化观[D];湘潭大学;2011年
9 万晴;科技与人文:论《奇妙新世界》中“两种文化”的冲突[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10 蒯佳;Fran(?)ois Cheng(程抱一),传播两种文化的使者[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40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840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