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基于空间格局分析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发布时间:2017-09-29 14:22

  本文关键词:基于空间格局分析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格局 保护与开发 黑龙江省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长久传承下来重要的文化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学者与专家对非遗的研究由此不断展开。黑龙江省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3项、省级非遗项目317项(截止到2016年1月),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黑龙江省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论探讨、保护与旅游开发等方面,而黑龙江省非遗项目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非遗的旅游开发、具体某一项目或某一民族的研究,从空间分布角度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立足于空间角度对黑龙江省的非遗项目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该省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第一、二章是本文的基础准备,第一章中,主要叙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并对国内外非遗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简略概括了文章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及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首先,对整理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地区间数量统计,并按照现有文件对黑龙江省非遗项目的类别做出分析。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分析非遗项目的聚集区域与缓冲区分布规律,同时结合最邻近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对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类型和分布均衡程度做出判断,并对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做了总结。然后,根据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制定了符合黑龙江省实际的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与开发模式,并对非遗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的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做出贡献。本文的研究过程也可为其他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析及合理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与经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格局 保护与开发 黑龙江省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选题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6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2-14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4-16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16-18
  • 1.3.1 研究方法16
  • 1.3.2 主要内容16-18
  • 1.4 技术路线18-19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9-24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由来与分类19-20
  •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由来19
  •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19-20
  •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20
  •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20-22
  • 2.2.1 传承性20
  • 2.2.2 活态性20-21
  • 2.2.3 无形性21
  • 2.2.4 民众性21
  • 2.2.5 地域性21
  • 2.2.6 多元性21
  • 2.2.7 脆弱性21-22
  •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相关理论22-23
  • 2.3.1 舞台真实理论22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22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24-42
  • 3.1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与特点24-28
  • 3.1.1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概况24-26
  • 3.1.2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26-28
  • 3.2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28-39
  • 3.2.1 总体分布特征28
  • 3.2.2 市域间分布特征28-30
  • 3.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集聚区域分析30-39
  •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影响因素分析39-41
  • 3.3.1 地形地貌39
  • 3.3.2 交通运输39
  • 3.3.3 河流39-40
  • 3.3.4 历史人文环境40
  • 3.3.5 民族40
  • 3.3.6 经济发展水平40-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2-46
  • 4.1 保护与开发的现状42-44
  • 4.1.1 保护现状42-43
  • 4.1.2 开发现状43-44
  • 4.2 存在的问题44-45
  • 4.2.1 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薄弱44
  • 4.2.2 资金投入和挖掘力度不足44-45
  • 4.2.3 传承人的年长与后备人员短缺45
  • 4.2.4 宣传力度不足和知名度低45
  • 4.2.5 非遗纪念品粗劣设计缺乏创意45
  • 4.3 本章小结45-46
  • 第5章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与对策46-54
  • 5.1 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与原则46-48
  • 5.1.1 保护与开发的思路46-47
  • 5.1.2 保护与开发的原则47-48
  • 5.2 确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与开发模式48-51
  • 5.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关系48
  • 5.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48-49
  • 5.2.3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49-51
  • 5.3 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与建议51-53
  • 5.3.1 保护的对策51-52
  • 5.3.2 开发的建议52-53
  • 5.4 本章小结53-54
  •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录60-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1-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价格与市场;2003年03期

2 盛志伟 ,李顺乾 ,吕春华;关于我省“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J];江苏地方志;2003年06期

3 林秋朔;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J];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05期

4 刘茜;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5 ;大西北,怎样来保护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6 舍群力;实施西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7 金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J];今日浙江;2005年13期

8 李淑敏,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J];船山学刊;2005年03期

9 戴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J];w挛胖芸,

本文编号:942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942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a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