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态传承走向活态保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价值
本文关键词:从静态传承走向活态保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产业 开发模式 多元价值
【摘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已成为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旅游资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物质形态、精神形态、社会形态等十分丰富的类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必不可少前提条件。从开发模式看,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表现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其中以静态为主,动态次之。从开发价值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是多元的,集中体现为历史研究、艺术欣赏、休闲娱乐、参与体验等价值。
【作者单位】: 湖北民族学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产业 开发模式 多元价值
【基金】:湖北民族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Y2014B033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是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21世纪是新兴产业的时代,产业文化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的应用和开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东国;谢炳庚;张晔;;里耶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9期
2 吕丽辉;;“渤海国”景区满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探索[J];满语研究;2007年01期
3 许志晖;丁登山;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J];人文地理;2006年03期
4 赖坤,冯学钢;我国峡谷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战略初探[J];人文地理;2004年02期
5 韩福文;许东;;试论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空间特征与旅游开发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王纯阳;;村落遗产地政府主导开发模式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02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敏慧;刘素芳;;海南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及其选择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张文建;侯洁;;商务旅游开发模式与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3 柳百萍;任平;金芒;吴慧;;巢湖流域水资源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4 朱波;;西部旅游开发模式探讨[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碧峰峡旅游开发模式初探[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李悦铮;徐晓勇;俞金国;;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开发模式——沈南模式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葵;黄克己;徐龙军;;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策略及其选择[A];少数民族文化让国际旅游岛更精彩——2012首届海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节暨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传康;;区域旅游开发模式和投资结构分析[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9 肖光明;;肇庆“星湖”景区:旅游开发模式与市场营销策略[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张坦坦;运迎霞;;基于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的产业园区规划研究——以河南省舞钢市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山东省临沂市旅游局 支付增;解读沂南竹泉村旅游开发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3年
2 郝小斐邋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城市土地利用中的旅游开发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8年
3 高慧;千年诺邓古村开发探寻新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7年
4 陈雪钧邋马勇;世界著名库坝区旅游开发模式及启示(中)[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巅峰智业集团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齐晓波;脆弱性旅游资源的三圈层旅游开发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驻常熟首席记者 商中尧;天然大氧吧吸引都市人[N];苏州日报;2010年
7 记者 徐淳;我市实施农业农村“十大工程”[N];南昌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黄晓慧;城镇化,,不要急着脱离乡土[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婷;龙泉山西部坡丘区旅游开发模式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欢;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3 郭莹;真实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光霞;曹妃甸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及效应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栾贻伟;三亚市滨海旅游开发模式与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肖刚;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薛华菊;青藏高原“渐进阶梯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安昌美;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模式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玲;酒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诗妮;基于WSR方法论的河池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969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96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