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困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0:12
本文关键词: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困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代表性传承人 困境 省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是少数民族提高身体素质及弘扬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云南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然而云南省仅有吹枪、陀螺、嘟哒哒、彝式摔跤、等五位少数民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说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云南还有许多制约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楚雄双柏县的陀螺代表性传承人木天光、楚雄元谋县的彝式摔跤代表性传承人普金亮、临沧市双江县陀螺代表性传承人沙绍祥、保山市龙陵县嘟哒哒代表性传承人胡玉秀、文山州麻栗坡县的吹枪代表性传承人罗洪明和当地州市的体育局、民宗局的相关负责人员以及专家为调查对象,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到位;云南省很多从事传统体育的人对其本身所从事的项目缺乏认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训练指导不足,后备力量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很多地区在学校中并未开展相关传统体育运动课程。对策:拓宽思路,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多渠道推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健身价值研究;完善相关部门的管理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开设适合不同人群的比赛项目;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增强比赛趣味性,使其进入校园与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代表性传承人 困境 省级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前言8-22
- 1.1 问题的出处8-9
- 1.2 选题依据9-10
- 1.3 选题意义10-11
- 1.4 文献综述11-22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2-24
- 2.1 研究对象22
- 2.2 研究方法22-24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4-49
- 3.1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述24-27
- 3.1.1 楚雄州双柏县大麦地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陀螺24
- 3.1.2 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黄莲河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嘟哒哒24-25
- 3.1.3 临沧市双江县沙河乡尹俸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鸡枞陀螺25
- 3.1.4 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马林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吹枪25-26
- 3.1.5 楚雄州元谋县凉山乡那迪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彝族式摔跤26-27
- 3.2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代表性传承人生存状态27-36
- 3.2.1 楚雄州双柏县大麦地镇陀螺代表性传承人木天光的生存状态27-29
- 3.2.2 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嘟哒哒代表性传承人胡玉秀的生存状态29-30
- 3.2.3 临沧市双江县沙河乡尹俸村鸡枞陀螺代表性传承人沙绍祥的生存状态30-32
- 3.2.4 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马林村吹枪代表性传承人罗洪明的生存状态32-34
- 3.2.5 楚雄州元谋县凉山乡那迪村彝式摔跤代表性传承人普金亮的生存状态34-36
- 3.3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困境分析36-43
- 3.3.1 传承经费问题36-37
- 3.3.2 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方式37
- 3.3.3 传承对象缺位37-39
- 3.3.4 传承场地、器械短缺39-40
- 3.3.5 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化程度及年龄情况40-41
- 3.3.6 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41-43
- 3.4 云南省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困境研究43-49
- 3.4.1 政府对代表性传承人的监督管理机制情况43-44
- 3.4.2 政府对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项目的奖惩制度44-45
- 3.4.3 政府对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项目的宣传措施45-47
- 3.4.4 政府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项目的培训交流活动情况47-49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49-54
- 4.1 结论49-51
- 4.2 建议51-54
- 参考文献54-56
- 附录56-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价格与市场;2003年03期
2 盛志伟 ,李顺乾 ,吕春华;关于我省“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J];江苏地方志;2003年06期
3 林秋朔;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J];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05期
4 刘茜;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5 ;大西北,怎样来保护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6 舍群力;实施西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7 金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J];今日浙江;2005年13期
8 李淑敏,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J];船山学刊;2005年03期
9 戴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J];w挛胖芸,
本文编号:990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99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