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江苏乡村民变问题研究(1901-1921)

发布时间:2017-10-09 13:46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江苏乡村民变问题研究(1901-1921)


  更多相关文章: 民变 清末民初 江苏 政府 乡村社会


【摘要】:民变是困扰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清末民初,民变是整个社会不良运行状态的一种映照,一定程度上也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阵痛所致,江苏乡村民变则是一典型缩影。通过多维度、跨学科考察清末民初江苏乡村民变的概貌、发生机理、政府防控机制和民变的社会效应,可管窥社会系统的运行和更嬗。 清末民初江苏乡村民变具有多重特征,在时间分布上,具有频发性与聚发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苏南倍于苏北,松江府高于其他;在民变类型上,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在民变规模上,具有群体性和暴力性;在民变人员构成上,具有复杂性和落后性;在行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匿名性。 江苏具有滋生民变的环境条件,河湖密布,易生洪涝灾害,便利的水陆交通降低了民变的代价,增加了官府的处置成本;人多地狭,为民变这一集合行为提供了人数条件;乡村教育程度落后与迷信鬼神八字成为乡民抵制现代化改革的思想因素。乡民承受着多重结构性压力,农民收入构成单一,土地高度集中,抗风险能力低,农民在市场浪潮中只能随潮飘荡;盗匪遍地,兵祸不断,百姓无法安身立命;社会下层背负着穷人、农民、苏北人、客民等社会身份痛苦,受社会排斥者被迫采用非常规途径实现其目的。乡民的心理预期与实际所得不符,产生挫折和仇官、仇绅、仇富的对抗性情绪,容易做出冲动报复行为,在“大闹大好处,小闹小好处,不闹没好处”观念的驱动下,在从众过程中,更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失衡的社会心理构成社会不安的潜流。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社会心理等要素的互动与持续发酵,为民变积蓄着力量,终于在米珠薪桂、租税强制征收、剧烈的社会变革、自然灾害频发、谣言煽惑等因素的诱发下,经过集体行为动员,民变层见叠出。 粮食骚乱由米价高低和米价年际波动幅度共同决定,商品化程度高的江苏地区更易于出现“人造”饥荒,并周期性发作,引发大规模恐慌。租赋确定和征收常常是官民矛盾的焦点,政府、地主、农民围绕农产品展开激烈的争夺,使租赋征收的强制色彩越来越明显。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关键,政府就成为乡民求助对象和针对的目标。高发的天灾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饥民大量涌现,报荒纷沓而至,乡民在饥寒的逼压下不再受社会规范的束缚,天灾性公共危机为民变提供了集聚的基础。而现代化变革使新旧矛盾集中爆发,清政府穷于应付,北京国民政府措手不及。处于惶恐不安中的乡民为谣言大行其道提供了便利条件,乡民通过大众歇斯底里式的集合行为来缓解大难将至的焦虑。 根据民变的诱因和局势的发展情况,政府运用经济、政治、法律、思想等防控手段,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经济上,为平抑米价,政府筹款购米、禁止私运米粮、打击囤积、限制粮食加工;为赈灾救荒,政府实行急赈、工赈、资遣饥民、蠲缓、治灾、兴办工艺;政治上,采取整顿吏治、严缉盗匪、法律约束、查禁谣言、舆论宣传、开启民智等预防措施;为紧急处置民变,疏导教育,武装弹压,软硬兼施,军警震慑、强行驱散、抓捕带离、遏制反弹,多策兼行,对饥民与乱民、首要与胁从,区别对待。然而,由于粮食危机、商人逐利、米禁斗争、米价利益难以平衡、赈款无着、赈米难购、赈灾人员腐败、贫民遣不胜遣、地方力图自保、救助理念落后、赈济治标不治本等原因,使得米价调控和灾荒救济的效果甚微,政府救助工作无法正常发挥保护、整合、稳定的功能。由于政府在乡村社会势单力薄、报刊舆论口诛笔伐,导致调控民变的政治威力无法有效发挥。 数量众多的、高频率的民变对社会起着分裂与整合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民变剥蚀政府统治根基,加剧社会动荡,损耗社会财富,增添乡民痛楚,延缓江苏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民变发挥社会安全阀功能,释放了民怨,激活政府救助机制,推动新的社会管理制度的构建,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刺激北京国民政府推行新制度,引发社会对乡村和民变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民变的“破”与“立”中,促进了社会系统的新陈代谢。
【关键词】:民变 清末民初 江苏 政府 乡村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绪论11-29
  • 一、选题缘起11-12
  • 二、“民变”概念界定12-14
  • 三、学术史回顾14-27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27
  • 五、创新与不足27-29
  • 第一章 清末民初江苏乡村民变概貌29-61
  • 第一节 乡村民变的时空分布29-36
  • 一、时间分布上的三个高峰期29-33
  • 二、空间分布上的“遍地开花”33-36
  • 第二节 乡村民变的类型与规模36-50
  • 一、乡村民变的类型37-41
  • 二、粮食骚乱与抗租风潮41-42
  • 三、乡村民变的人数级别42-44
  • 四、民变的激烈程度44-50
  • 第三节 乡村民变的人员结构与行动方式50-60
  • 一、复杂的人员结构50-55
  • 二、民变团体55-57
  • 三、传统的行动方式57-60
  • 小结60-61
  • 第二章 乡村民变的社会土壤61-95
  • 第一节 环境条件61-73
  • 一、洪涝灾害与农作物分布61-62
  • 二、便利的水陆交通62-63
  • 三、人多地狭63-67
  • 四、民智未开与鬼神观念67-73
  • 第二节 结构性压力73-83
  • 一、恶劣的经济环境73-77
  • 二、混乱的社会治安77-80
  • 三、痛苦的社会身份80-83
  • 第三节 乡民的社会心理状态83-94
  • 一、小事闹大与从众心理83-86
  • 二、挫折与恐慌心理86-88
  • 三、怨恨心理88-94
  • 小结94-95
  • 第三章 乡村民变的促发因素95-154
  • 第一节 米珠薪桂时的生存威胁95-99
  • 第二节 租税征收中的农产品争夺99-115
  • 一、沉重的租赋100-111
  • 二、血腥的租赋催缴111-115
  • 第三节 天灾性公共危机115-129
  • 一、惊人的生命财产损失116-120
  • 二、灾后的民食问题和精神创伤120-122
  • 三、灾民大军涌现122-124
  • 四、集体报灾124-127
  • 五、饥寒起盗心127-129
  • 第四节 社会变迁的刺激129-147
  • 一、海丰面粉公司被劫事件129-130
  • 二、反自治风潮130-137
  • 三、毁学风潮137-142
  •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抗租风潮142-143
  • 五、上海臭风潮143-147
  • 第五节 谣言煽惑147-152
  • 一、谣言繁兴147-150
  • 二、谣言与民变150-152
  • 小结152-154
  • 第四章 乡村民变的政府防控154-205
  • 第一节 经济调控154-168
  • 一、平抑米价154-159
  • 二、赈灾救荒159-168
  • 第二节 防患于未然的政治思想举措168-171
  • 一、政治法律控制168-170
  • 二、思想文化控制170-171
  • 第三节 紧急处置民变的政治策略171-181
  • 一、疏导教育171-175
  • 二、武装弹压175-181
  • 第四节 调控中的困扰181-204
  • 一、米价难调181-186
  • 二、灾荒难赈186-197
  • 三、政府势单力薄197-204
  • 小结204-205
  • 第五章 乡村民变的双重效应205-230
  • 第一节 消极影响205-218
  • 一、侵蚀政府权威205-211
  • 二、影响社会稳定211-213
  • 三、延缓现代化进程213-218
  • 第二节 积极意义218-228
  • 一、发挥社会安全阀功能218-224
  • 二、加速清朝覆灭224-225
  • 三、引发社会理性思考225-228
  • 小结228-230
  • 结语230-235
  • 参考文献235-24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244-245
  • 附表245-287
  • 后记287-2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清坡;;“民变”话语考论[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2 罗国辉;;困境中的改革:清末新政与社会矛盾[J];东疆学刊;2008年02期

3 张立胜;张小柳;;从社会心理角度探究晚清教案发生的原因[J];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杜涛;清末十年民变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5 简婷;灾荒·长沙抢米风潮·辛亥革命[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章育良;;《申报》与大闹会审公堂案[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7 章征科;辛亥革命时期乡村民变的特点及成因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方平;;权势争夺与“文明排外”——1905年哄闹公堂案论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李文海 ,刘仰东;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分析[J];近代史研究;1986年05期

10 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J];近代史研究;199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湘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0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00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c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