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知识分子报国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10:17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知识分子报国途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知识分子 报国途径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全面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从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到1945年抗战胜利,大批知识青年和文化人奔赴延安,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具有抗日救国的理想信念,积极想要寻求报国出路,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为爱国知识分子实现理想、报效祖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这些聚集边区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有别于同时代其他知识分子的显著特点。他们在思想上受到马列主义的深刻影响,在组织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在实践中坚持与工农结合,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接受了革命的洗礼,通过各种途径在各条战线上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了抗日救国的人生诉求,这些人中有的是参加边区政府和中共所领导的抗日军队,担任党政军领导干部;有的是参与边区的教育事业,在各级学校担任教师或者编写教材;还有一些专家学者,继续钻研学术推动边区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有的文艺工作者利用自己的特长在边区开展新文化建设。这批聚集在边区的知识分子对当时和以后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他们促进了边区的各项事业发展,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这批知识分子通过历练,成为了后来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干部主要来源,为后来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在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通过在边区开展文化建设,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化格局的基调;最后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与工农相结合,在阶级上完成了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知识分子 报国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6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1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8
  • 1.2 研究现状8-10
  • 1.3 研究方法10
  • 1.4 研究内容及其相关对象的界定10-11
  •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11-16
  • 2.1 救亡图存的责任感是边区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前提11-12
  • 2.2 革命圣地的吸引力是边区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关键12-14
  • 2.3 边区各项事业亟需人才是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现实需要14-16
  •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知识分子的主要来源16-20
  • 3.1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16-17
  • 3.2 抗战爆发前已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17
  • 3.3 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17-18
  • 3.4 陕北本地的文化人18-20
  •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知识分子实现报国的政策条件20-25
  • 4.1 重新界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20-21
  • 4.2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革命队伍21-22
  • 4.3 积极引导和培养知识分子在边区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作用22-23
  • 4.4 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23-25
  • 第五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知识分子实现报国的具体途径25-42
  • 5.1 直接参与边区的政权和军队建设25-30
  • 5.1.1 参加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25-27
  • 5.1.2 弃笔从戎,投身军队建设27-28
  • 5.1.3 培养干部,为边区军政建设提供组织保障28-30
  • 5.2 积极投身边区的教育建设30-33
  • 5.2.1 充实教师队伍30-31
  • 5.2.2 参加教材编写31-32
  • 5.2.3 推动教育科学的研究32-33
  • 5.3 学术救国,推动边区自然社会科学发展33-38
  • 5.3.1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33-35
  • 5.3.2 促进自然科学的研究35-36
  • 5.3.3 振兴医药卫生事业36-38
  • 5.4 发挥特长,参与推动边区新文化建设38-42
  • 5.4.1 创作大量文学艺术作品38-39
  • 5.4.2 建立各种文化社团39-40
  • 5.4.3 促进边区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40-42
  • 第六章 陕甘宁边区知识分子实现报国理想的价值和影响42-47
  • 6.1 繁荣边区各项事业,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42-43
  • 6.2 知识分子经过历练,奠定了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干部基础43-44
  • 6.3 边区科技文化工作者奠定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44-45
  • 6.4 知识分子自身实现转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5-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52-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淑金;吴隆繁;;杨松:毛泽东号召大家学习的理论家[J];党史博览;2008年07期

2 彭飞;延安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J];党史纵览;2004年04期

3 詹永媛;试论国统区抗战文化运动的特点[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几个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雷甲平;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在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6 戴逸;时代需要这样的历史学家──在纪念范文澜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J];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7 卢云峰;;延安时期的丁玲及其创作[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8 苏晓轩;延安时期的“五湖四海”现象与思想文化繁荣[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刘蓉宝;延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赵芳,邵华;从王实味案看延安时期知识分子问题的经验教训[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1005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05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f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