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需学校研究(1938-1946)

发布时间:2017-10-11 15:39

  本文关键词:军需学校研究(1938-1946)


  更多相关文章: 建校 迁渝 军需人才 办学概况 学校精神


【摘要】:中国自古就没有军需专业,更没有军需人才培养机构,作战与军需补给等全凭军队首脑个人才德的运用,军队的首脑不仅对军队具有军事指挥权,更具有绝对的财政支配权。而对财政的绝对支配权使军队首脑将一切财物视为己有,久而久之,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军需积弊突显。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政局稍显稳定,为了解决此种种军需积弊,特别推行军需独立,于1912年3月20日建立军需学校,专门培养军需专门人才。军需学校建立之后,受到政治及社会时局的影响,随着政府几经迁徙,先是袁世凯窃取成果,军需学校迁往北平,后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学校迁回南京。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为继续办学,保存教育力量,相继内迁于江西吉安,1938年2月迁到重庆,1946年迁回南京。文章在开篇论述了军需学校建校的背景,包括历史的渊源、自身内部矛盾需要、国内发展契机与国外军需发展的刺激等几方面;又明确论证了军需学校的性质——部属军事专科学校;同时对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等主要原因而使军需学校迁往重庆作了详细论述。在文章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军需学校的调整管理,先是对不断改进与完善,以期更好、更合理管理学校的机构进行了论述;其后对军需专门学校未设其他专业而只设不同班级及相应的课程设置,招生规定、师资力量、学生见习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军需学校。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军需学校的精神,先是阐述当时人们对于学校精神的不同看法或理解;其次是通过军需学校校训的变化及社会环境的需求归纳论述其学校精神的内涵实质——“公正严明”精神;然后分析论述学校精神是通过政治教育训话、教官实践及模范学习等精神教育方式落实运用到学员的生活方方面面,并对其产生积极影响;最后是分析论述军需学校精神给予全体学生、教官战胜困难信心及为军需服务、矢志不渝、战胜敌人的决心等重要意义。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唯一军需人才培养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其对抗日的胜利、当地民众文化意识的提升等历史贡献与军需学校发展的局限进行了总结性的陈述。总的来说,军需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军需人才的学校,迁渝之后其招生办法、班级设置、课程及课时数设置和教学管理等都有了较大的调整,符合其战时的社会需求,为抗战培养了大批的军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建校 迁渝 军需人才 办学概况 学校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9;K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绪论11-17
  • 1.1 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11-12
  • 1.1.1 选题缘由11
  • 1.1.2 学术意义11-12
  • 1.2 研究综述12-15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现有研究不足与本文创新点14-15
  • 1.3 资料来源15
  • 1.3.1 档案资料及著作15
  • 1.3.2 民国期刊及研究论文15
  • 1.4 研究方法15-17
  • 2.军需学校的建立及迁渝17-26
  • 2.1 军需学校建立17-23
  • 2.1.1 建校背景17-19
  • 2.1.2 学校性质19-20
  • 2.1.3 艰辛探索20-23
  • 2.2 军需学校迁渝23-26
  • 3.战时需求与军需学校的调整26-46
  • 3.1 军需学校机构的设置与调整26
  • 3.2 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管理26-35
  • 3.2.1 班级设置26-30
  • 3.2.2 课程设置30-32
  • 3.2.3 教学管理32-35
  • 3.3 招生规定35-38
  • 3.4 师资队伍38-41
  • 3.5 学生管理与见习、就业情况41-46
  • 3.5.1 学生来源与结构41-43
  • 3.5.2 学生考核、见习与就业43-46
  • 4.军需学校精神46-54
  • 4.1 “需校”的精神46-51
  • 4.1.1 众说纷纭的“需校精神”46-49
  • 4.1.2 校训变化49-50
  • 4.1.3“需校”精神“公正严明”50-51
  • 4.2 精神教育方式51-52
  • 4.3 “需校”精神的意义52-54
  • 5.军需学校办学特色、历史贡献与局限54-61
  • 5.1 办学特色54-57
  • 5.1.1 唯一军需人才培养学校54
  • 5.1.2 班级设置适应时局54-55
  • 5.1.3 课程设置因班而异55-56
  • 5.1.4 严明的考试纪律与独特的学校精神56-57
  • 5.2 历史贡献57-58
  • 5.2.1 保存教育力量57
  • 5.2.2 有效支持抗战57-58
  • 5.2.3 提高当地民众文化水平58
  • 5.3 办学困难与局限58-61
  • 5.3.1 专职教官延聘困难59
  • 5.3.2 教育书籍资料、仪器设备缺乏59
  • 5.3.3 学生的素质降低59
  • 5.3.4 教育与实践相脱节59-61
  • 6.结语61-63
  • 附表63-84
  • 表 1:专科以上学校损失概况63-65
  • 表 2:学校组织机构65-69
  • 表 3:各期学生班的课程及相应课程课时数69-71
  • 表 4:各期学员班的课程及相应课程课时数71-72
  • 表 5:各期军需训练班的课程及相应课程课时数72-74
  • 表 6:军需学校教职员名录(1942年)74-84
  • 附录一:军需学校在渝办学期间部分同学名单84-97
  • 附录二:军需学校相关图(照)片97-101
  • 参考文献101-108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108-109
  • 致谢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单补生;;我珍藏的军需学校同学录[J];黄埔;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龙;军需学校研究(1938-1946)[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13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13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6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