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驻英使臣对外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13:31

  本文关键词:晚清驻英使臣对外观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晚清 驻英使臣 对外观念


【摘要】:派遣驻外公使是清政府走出天朝上国,走进近代国际社会的重要步骤。这些使节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在西方强国的虎口下维持国家形象与利益,还肩负着观察、学习西方富强之道的责任。他们是中国最早深入西方社会的一批人,同时他们也是清朝官员群体、传统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分析他们的对外观念能够展现中国近代转型,特别是外交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与努力。本文一共分为四章:(1)第一章分析了驻英使臣的背景。从驻英使臣出使前的履历来看,除了刘锡鸿之外,他们出使前对西方文明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而且晚期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的接触时间远远长于早期驻英使臣;(2)从他们的英语使用水平来看,晚期驻英使臣也远远超过早期驻英使臣;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来源于两个地方:一是来自江浙闽粤沿海一带,二是来自湘皖地区;从家庭出身来看,大部分出身于世家大族;从功名来看,驻英使臣的功名普遍不高,只有四人考中举人。第二章探讨了晚清驻英使臣对世界形势以及区域形势的认识。对于世界形势的认识,他们从最初的变局观发展到了社会进化论;对宗藩关系,以郭嵩焘为代表主张放弃宗藩关系,保疆自固,以曾纪泽、刘瑞芬、薛福成为代表主张强力维持重要的藩属国;对日本的认识,他们经历了从轻视转变到一种既恐惧又希望向其学习的复杂心理。第三章分析了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晚清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持有一种十分开明的心态,主张平等地看待洋人与西方文明。从西学中源说的采用,到知识普适性的观点的提出,这反映出他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日渐客观、深刻。具体到某一方面而言,(一)对于西方政治文明,早期驻英使都表达过欣羡的态度,并初步明确提出了君主立宪的主张。晚期驻英使臣则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立宪实践活动当中。但是由于清政府举措失当,驻英使臣对清政府立宪政策日益失望,最后他们转而投身革命者的阵营。(二)对于西方工商业文明,大部分晚清驻英使臣(除刘锡鸿)持以学习态度,所以他们第一步是为工商之民和工商之业正名,为发展工商业扫除思想障碍,这一步工作,主要由早期驻英使臣完成。晚期驻英使臣,则更多地参与了商业实践活动。另外,驻英使臣的商战主张以及对工商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反映出他们对西方工商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三)对于西方教育,晚清驻英使臣大多认识到西方教育重实学的特点并认为西方富强之本在于其教育之进步。故而,晚清驻英使臣对于西方教育的大多持有非常开明和接纳的态度,并积极推动新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第四章探讨了驻英使臣在条约、国际法、设领护侨、国际组织以及和战观等方面的外交主张。条约与国际法是近代国际社会交往中的法律性规范,设领护侨与参加国际组织是近代国际社会中最常见的交往方式。晚清驻英使臣在条约、国际法、设领护侨、国际组织以及和战观等方面的主张,可以反映以下几个问题:(1)晚清驻英使臣对近代国际社会交往原则和方式较为接受,并积极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比如遵守条约与国际法,加入国际组织等。(2)晚清驻英使臣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受到两方面的阻力:一是国内保守力量,比如清政府在设领护侨和加入国际组织方面的保守态度;二是列强的强权势力,比如列强强行维持其条约特权而违背国际法。(3)晚清驻英使臣推动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但难以改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劣势地位。无论是主和者,还是主张以战备和者,所有晚清驻英使臣都承认中国在对外军事上无以胜列强,在奉行实力外交的近代国际社会中,晚清驻英使臣可以借助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等挽回部分利益,但是无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劣势地位。
【关键词】:晚清 驻英使臣 对外观念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绪论11-25
  • 第一章 晚清驻英使臣的背景分析25-41
  • 第一节 家庭出身与地域分布25-27
  • 第二节 传统功名与中学基础27-29
  • 第三节 出使前的履历及与西方文明的接触29-37
  • 第四节 晚清驻英使臣的英文习得情况37-41
  • 第二章 对世界形势以及区域形势的认识41-59
  • 第一节 对世界形势的整体认识41-47
  • 第二节 对宗藩关系的认识47-52
  • 第三节 对日本的认识52-59
  • 第三章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59-91
  • 第一节 对西方文明的整体态度与认识59-64
  • 第二节 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认识64-73
  • 第三节 对西方工商业的认识73-85
  • 第四节 对西方教育的认识85-91
  • 第四章 融入国际社会的外交主张91-122
  • 第一节 对条约的认识与应对91-100
  • 第二节 对国际公法的认识与态度100-106
  • 第三节 设领护侨主张106-110
  • 第四节 对国际组织的认识与态度110-115
  • 第五节 晚清驻英使臣的和战主张115-122
  • 结语122-125
  • 参考文献125-129
  • 硕士时期科研项目与成果129-130
  • 后记130-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永秀,鲜于浩;试论郭嵩焘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对中国文化的反思[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江楠;郭嵩焘的爱国主义及其特色[J];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3 张卫波;简论郭嵩焘西方文化观的形成与转变[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雷颐;郭嵩焘:先驱者的悲剧人生[J];寻根;2001年01期

5 廖铁;郭嵩焘的改良主义思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张静;郭嵩焘归隐缘由之探析[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01期

7 黄小用;护侨先驱郭嵩焘[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刘振华;;郭嵩焘出使期间与上野景范的交往[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9 李扬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郭嵩焘的悲剧[J];世界知识;2005年24期

10 邵华;;论郭嵩焘晚年对湖南“人心风俗”的批判[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房奕;;留英期间严复与郭嵩焘交往研究[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历史学者 雷颐;“名教罪人”郭嵩焘(上)[N];华夏时报;2013年

2 张惟英;郭嵩焘与中国驻外使领管的创设[N];学习时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柳艳芳;聪明懂事的“阳光男孩”[N];天津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郭光东;“汉奸”郭嵩焘[N];南方周末;2003年

5 演讲人 中南大学外语学院比较文学系教授 孟泽;苦闷的先知[N];光明日报;2013年

6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历史学者 雷颐;悲情外交官背后的悲剧时代[N];华夏时报;2013年

7 马美著;先行者的历史脚印[N];光明日报;2013年

8 岳麓书社 马美著;这套大书,值得用10年去耕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9 贝天祺;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一人[N];中国邮政报;2002年

10 学者伉俪 刘刚 冬君;说真话的“人民公敌”[N];中国经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雅红;郭嵩焘笔下的英国形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孟化;郭嵩焘的文化思想[D];安徽大学;2003年

3 胡继嵘;论郭嵩焘的经济近代化思想[D];湘潭大学;2007年

4 李文杰;晚清驻英使臣对外观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烨梧;论郭嵩焘在晚清湖湘文化建构中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强山;试论郭嵩焘的政治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邹芬;郭嵩焘对国际法的认识及运用[D];湖南大学;2006年

8 张静;郭嵩焘与湖湘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芳;论郭嵩焘“人心风俗为立国之本”的社会道德思想[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王志华;郭嵩焘的学术情怀与文学心态[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42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42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0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