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徽农村教育研究(1927-1937)
发布时间:2017-10-17 04:28
本文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徽农村教育研究(1927-1937)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是以农业见长。近代以来,随着外来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深重,社会动荡不安。在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村,更是面临这种危难,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受教育问题突出。为改变这一现状,乡村建设理论家们以救济农村、改造农村为口号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实验,并推广乡村建设运动。在乡村建设运动的各项具体活动中,农村教育的改革与普及等问题引起重视,从而间接地推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自中华民国建立以来,安徽地区政局较为动荡,自然灾害频仍,经济发展所受阻力较大,表现为严重的滞后,由于历任统治者对于教育和农村建设的投入较小,造成安徽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不足,并最终导致了安徽农村地区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虽然在此期间,各种社会团体如乡村建设运动派积极倡导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且有部分理论家和实践者深入安徽农村地区进行实地指导,农村地区教育出现新气象。但此阶段的教育家们对安徽农村地区教育的指导只是局部的,政府方面未从制度上给予保障,故该项实践活动并未推及全省。 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十年黄金建设时期,国内政治相对前期较为稳定,外部环境优良,政府对于国家各方面均积极投入建设。南京国民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各项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保障下,农村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了切实关注。在得到政府的政策保障下,各社会团体和民间个人力量更加活跃于农村教育改革和普及之中。在这一时期,安徽农村地区的教育得以较好地发展,在全省各县区农村积出现了普及义务教育、民众教育和以改进生产技术为目的的农业技术教育的新发展。 本文以1927-1937年安徽农村地区教育出现的新变化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政府与民间的双向互动为切入点,探究当时安徽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全文分四个部分对安徽农村地区教育进行探究。第一部分,主要从安徽农村教育发展的整体出发,分析近代以来安徽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以及环境对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影响,从而揭示安徽农村教育出现的危机。第二部分,从推动力的角度包括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民间力量,去探究安徽农村地区教育得以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从农业技术教育、普及农民知识的民众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个板块来探究安徽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概况。第四部分,对安徽农村教育推广所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在推广实行过程中的成败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安徽 农村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9;K26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绪论9-17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9-10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10-11
- 三、研究现状11-15
- 四、研究方法15
- 五、研究思路15-17
- 第一章 近代以来安徽农村教育的背景17-25
- 一、自然环境的优良基础与挑战17-18
- 二、社会环境的变动与停滞18-20
- 三、传统教育的发展与新学的冲击20-21
- 四、“中体西用”与革命教育思潮的对抗21-25
- 第二章 安徽农村教育的推动力25-47
- 一、政府的积极导向25-38
- (一) 政府教育行政机构设置25-30
- (二) 法律、法规的颁布30-33
- (三) 教育经费的投入33-38
- 二、民间力量主动倡导与办学38-43
- (一) 知识分子积极创办杂志,撰写文章39-41
- (二) 私人办学,推动农村教育发展41-43
- 三、政府与民间的双向互动43-47
- (一) 政府支持下的教育团体活动44-45
- (二) 知识分子参与政府教育建设45-47
- 第三章 安徽农村教育的内容47-77
- 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创生与发展47-57
- (一) 职业学校的农业技术教育48-53
- (二) 合作社与乡村建设实验区的农业技术推广53-57
- 二、农村民众教育的实施与推动57-67
- (一) 识字教育57-62
- (二) 公共卫生教育62-65
- (三) 农村业余生活教育65-67
- 三、以学校为中心的农村义务教育及补充67-77
- (一) 学校模式的义务教育推广68-73
- (二) 农村义务教育的补充——乡村师范73-77
- 第四章 安徽农村教育发展的特点77-82
- 一、新式教育与旧式教育的交替发展77-79
- 二、安徽农村中“义教”与“民教”相互促进79-82
- 结语82-83
- 参考文献83-93
- 致谢93-9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坡;;民国时期旅外徽州人所办刊物与改造徽州社会的舆论动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孙语圣;民国时期安徽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张珍珍;;教会学校与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王鹤鸣;;安徽近代教育发展概述[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5 鲁卫东;;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小学教员及其生计初探[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6 穆键;;《皖政辑要》所见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汪效驷;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张新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淮河流域农村合作社发展之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陈育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J];民国档案;2004年04期
10 吴春梅;;民国时期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以淮河流域为中心的考察[J];民国档案;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晓林;中国近代农民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罗银科;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46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4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