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华北伪军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8:36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华北伪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 华北沦陷区 伪军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伪华北政务委员会


【摘要】:伪军是战争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往往不是战争中的主力部队,但是在战争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华北伪军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它数量庞大,人员构成复杂,作为日本侵略者控制华北的重要工具,在抗日战争时期,它对华北沦陷区的军事斗争和民众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抗战结束后,数量庞大的华北伪军必然会成为国共双方重点关注的对象,它的去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共双方的力量消长。华北伪军“弃明投暗”有其复杂的原因,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对华北伪军出现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和个案研究,可以让我们看清战争状态下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也有助于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战争。华北伪军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广受争议的群体,他们身为中国人,却在战争中听命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参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种种惨案,而且主动地欺压剥削老百姓。但是大多数伪军投伪的是为一己私利,他们不会主动向国共军队发起大规模冲突,有时面对日军的命令也会敷衍了事。由于大部分华北伪军投伪前与国民党政府有渊源,他们投伪后一般也有亲近国民党的倾向,暗中与国民党往来。共产党则因为在小城市和农村比较活跃,因此这些地方的部分伪军有亲共的倾向。不论他们投身伪军的动因如何,投伪后与国共之间有怎样的利益往来,他们破坏军民的抗日活动,欺压群众都是应该被批判的。战争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虽然华北伪军在抗战时犯下了累累罪行,但是当有可能为一方势力所用,或是能牵制敌方的行动时,它就成为了值得拉拢的对象。自华北伪军成立伊始,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为代表的各方势力对它的态度都不断发生变化。从政治学、博弈论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变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华北伪军的处境。抗日战争中后期,国共都实行诸多措施积极争取华北伪军反正,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国共为方便接收沦陷区大量收编伪军。日军招募与控制华北伪军的主要手段是为其提供经费及武器装备。但抗战前期,日军队华北伪军的要求是维持治安,所以提供的经费不多,武器质量也不好,抗战后期日军有目的的为作战能力较佳的伪军提供较好的装备,但仍以从战场上缴获的武器为主。华北伪军获取经费的另一种方式是自筹,这种方式在小城市及农村伪军中尤为普遍,华北伪军这种筹集经费的方式不仅对伪政权在地方上的税收不利,而且给当地群众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华北伪军虽然从成立起就缺少自主性,但是在各方势力的竞逐中,它又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抗战初期,日军需要伪军维持地方治安,随着战争推进,日军兵力吃紧,对伪军的依赖也越来越大。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伪军有数十万之众,其对战局的影响不可忽略,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大量收编伪军,其对国共势力的消长又产生重要影响。总之,抗日战争时期的华北伪军对国、共、日三方及华北民众都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抗日战争 华北沦陷区 伪军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伪华北政务委员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65
【目录】:
  • 中文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导论14-24
  • 一、选题由来14
  • 二、选题论证14-15
  • 三、学术史综述15-21
  • 四、学术要点21-23
  • 五、相关界定23-24
  • 第一章 华北伪政权与华北伪军的组建与发展24-38
  • 一、华北伪政权的建立24-27
  • (一)日本谋划成立华北伪政权24-25
  • (二)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25
  •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5-27
  • 二、伪华北治安军的筹备、组建和发展27-32
  • (一) 伪华北治安军的筹备27-30
  • (二)伪华北治安军的组建30-32
  • 三、华北伪海军的组建32-33
  • 四、其他伪军的组建33-38
  • (一)国民党势力投伪33-35
  • (二)共产党势力投伪35-36
  • (三)民间势力投伪36-38
  • 第二章 华北伪军出现的原因38-48
  • 一、自保自利,扩大自身势力38-39
  • 二、日军及伪政权的征兵和威逼利诱39-40
  • 三、以“曲线救国”的名义奉命投伪40-41
  • 四、因作战失败被俘或处于被夹击境地的部队被迫投伪41-42
  • 五、生活穷苦,,为谋生路而加入伪军42-43
  • 六、地方军阀策划或默许下属军队降日43-48
  • 第三章 伪军的来源及立场48-63
  • 一、社会基层民众及其立场48-52
  • (一)以农民为主的一般市井小民、游民48
  • (二)服兵役的适龄青年48-49
  • (三)兵痞、土匪、流氓等49-52
  • 二、国民党政府军人、部队及其立场52-54
  • (一)作战失败的国民党军队52-53
  • (二)国民党政府默认“曲线救国”的部队53
  • (三)国民党政府内部处于非主流地位的中高层军人及部队53-54
  • 三、来源之共产党军人、部队及其政治立场54-55
  • 四、具有一定势力的地方武装团体及其政治立场55-63
  • (一)隶属国民党政府的地方武力55-57
  • (二)一般民间武装团体57-60
  • (三)帮会与秘密宗教等民间武力60-63
  • 第四章 华北伪军的组织管理63-73
  • 一、华北伪军的招募与训练63-67
  • (一)伪军官的招募与训练63-64
  • (二)伪军士兵的招募与训练64-66
  • (三)有关招募的其他事项66-67
  • 二、华北伪军的编制与待遇67-71
  • (一)华北伪军的编制与待遇67-69
  • (二)保卫团、警察队等伪军的编制与待遇69-71
  • 三、日军及伪政权对华北伪军的奴化教育71-73
  • 第五章 华北伪军的经济与武器来源73-83
  • 一、华北伪军的经济来源73-79
  • (一) 由伪政府提供73-75
  • (二) 由日本提供75
  • (三) 伪军自行筹措75-77
  • (四) 华北伪军经费来源在城市与农村的差异77-78
  • (五) 从华北伪军经济来源看其与强权之间的关系78-79
  • 二、华北伪军的武器来源79-83
  • (一)由日军提供79-81
  • (二) 华北伪军自行筹措81-82
  • (三)华北伪军武器来源、性能与强权之关系82-83
  • 第六章 华北伪军的主要活动83-101
  • 一、集团型伪军的活动83-97
  • (一)张岚峰部83-88
  • (二)庞炳勋部88-92
  • (三)吴化文部92-97
  • 二、地方型伪军的活动97-101
  • (一)维持地方日常治安98
  • (二)抢劫勒索甚至杀害民众98-99
  • (三)协助日军侵扰抗日团体或袭击抗战部队99-101
  • 第七章 华北伪军与国、共、日三方的关系101-118
  • 一、华北伪军与国民党的关系101-103
  • (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华北伪军的政策101-103
  • (二) 国民党政府争取华北伪军的措施103
  • 二、华北伪军与共产党的关系103-109
  • (一)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对华北伪军的政策103-108
  • 1.抗战前期对华北伪军采取强硬打击的政策103-104
  • 2.抗战中后期对华北伪军采取弹性灵活的政策104-107
  • 3.共产党在新开辟地区开展“打汉奸”活动107-108
  • (二)共产党争取华北伪军的措施108-109
  • 三、华北伪军与日方的关系109-118
  • (一)日本对华北伪军态度的转变109-114
  • 1.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对华北伪军的政策109-110
  • 2.武汉会战后日军开始重视华北的伪正规军110-112
  • 3.太平洋战争前后日军对华北伪正规军的依赖112-114
  • (二)日本控制华北伪军的措施114-118
  • 第八章 华北伪军的反正118-130
  • 一、华北伪军反正的原因118-121
  • (一)国共方面积极争取华北伪军反正118-119
  • (二)作战失败而被迫反正119-120
  • (三)日军的欺压与歧视120-121
  •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华北伪军反正的工作121-128
  •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华北伪军的政策121-124
  •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华北伪军的方法124-128
  • 三、国民党政府争取华北伪军反正的工作128-130
  • 第九章 抗战胜利后华北伪军的结局130-140
  • 一、国民党政府对伪军的处置130-137
  • (一)抗战胜利初期大肆收编伪军130-133
  • (二)接收完成后重新整编伪军133-136
  • (三) 国民党政府审判汉奸136-137
  • 二、共产党对伪军的处置137-140
  • (一) 对主动投共者进行全面收编137-138
  • (二) 审判坚决不投降的伪军汉奸138-140
  • 结语 伪军现象思考140-147
  • 参考文献147-156
  • 后记156-157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云瑞;李文荣;;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的前前后后[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本文编号:1047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47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6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