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民族复兴话语的三种形态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民族复兴话语的三种形态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时代 民族复兴 政治话语 学术话语 公共话语
【摘要】: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各派、各界的最大公约数,但各派、各界对民族复兴的话语表达有着不同形式,呈现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公共话语等重要形态。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分属进步、中立与保守三大阵营,他们对民国政治秩序有着不同的设计与考量,相应地其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也承载了不同的政治诉求:国民党将中华民族复兴论"塑造成带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霸权话语",形塑对现有政治秩序认同的政治意图鲜明,共产党人对民族复兴话语的使用一度有所批判、后作了调整,国社党最为热衷于使用"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且有自身的特色。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的背景之下,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怀、救国关怀的学人们,自觉地把民族复兴议题纳入到各学科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民族复兴学术话语,对提升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学理性、科学性,对夯实该话语的学术根基并引领民国学者的学术关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共同的期盼,易在公共领域引发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心理共鸣,以《复兴月刊》为代表的民族复兴公共话语,带有公共话语的一般特点,如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即时性。民族复兴的三类话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议题相同,取向有别;目标同向,途径不相互交织,相对区隔。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民国时代 民族复兴 政治话语 学术话语 公共话语
【分类号】:K258
【正文快照】: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也是民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各界别、各派别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基本共识。但政治人物、学界精英与公共传媒对民族复兴的话语表达呈现为不同形态、不同形式。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公共话语等各类话语相互激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万磊;;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复兴话语谱系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唐青叶;;话语政治的分析框架及其意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3年03期
3 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J];近代史研究;2014年04期
4 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正礼;;“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若干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秦开凤;;论黄帝祭祀的政治文化功能——以现存公祭黄帝陵之祭文为分析基础[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陈答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阈中的抗日战争[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赖骏楠;;建构中华法系——学说、民族主义与话语实践(1900—1949)[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5 郭绍敏;;清末宪政改革中的地方自治——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中心的考察[J];北方法学;2007年02期
6 黄文治;;民国新型知识精英群体救国反应比较研究——以袁世凯时期“二十一条”交涉为中心[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7 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满”特征[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8 朱晔文;;论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9 刘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开创性贡献[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10 侯且岸;;大钊精神永存[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奇志;;两位革命伟人的深挚情谊——孙中山与李大钊交往与合作的一段佳话[A];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建会2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2 褚潇白;;社会反常与文化应激中的艺术创作——试析北平辅仁大学基督宗教图像本土化尝试(1930-1949)[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九辑[C];2009年
3 朱成甲;;登高一呼群山应——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的特点与李大钊的历史作用[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4 全燕黎;;再论李大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5 刘伟;杨灿;;李大钊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拓荒者——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开创性贡献[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6 闫虹珏;;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7 韩一德;;沉重的选择——围绕作为政治家的李大钊[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8 侯且岸;;李大钊精神永存[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9 张继才;;李大钊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国家结构的思考[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10 张玉菡;;试论李大钊妇女解放思想的现实基础、理论来源及其特点[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7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继林;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祥超;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丽娟;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其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璞;从“改造国民性”看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渗透[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5 张朝阳;方拱乾及其诗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军;中国近代科学观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素兰;《康熙朝汉文xC批奏折汇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杰;《乾隆朝上谕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游;国难与国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静;李大钊的宗教社会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范铸;薛笙;;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敖光旭;;1920—1930年代国家主义派之内在文化理路[J];近代史研究;2006年02期
3 郑大华;张弛;;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J];教学与研究;2014年04期
4 魏在江;;从外交语言看语用含糊[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5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6 J.R.马丁;王振华;;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许纪霖;近代中国变迁中的社会群体[J];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03期
8 孙吉胜;;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语言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毛浩然;徐赳赳;;话语、权力及其操纵——《话语与权力》评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可荣;;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陈奎元;;加强国史研究 推进民族复兴[J];求是;2010年22期
3 张可荣;;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陈奎元;;加强国史研究 推进民族复兴[J];黑龙江史志;2010年24期
5 陈奎元;;加强国史研究 推进民族复兴[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6期
6 刘庆楚;;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7 张可荣;;“民族复兴”的历史内涵与当代意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李晨升;;“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研究综述[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5期
9 魏万磊;;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复兴话语谱系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志中,梁雅玲;论中华民族复兴的三面旗帜[J];理论探索;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萧致治;;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奠基人[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2 孙立功;;重温开国大典——喜迎中华民族复兴曙光[A];我与新中国60年[C];2010年
3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承斌(新华社记者) 李术峰(新华社记者);传承民族复兴的薪火[N];解放军报;2001年
2 俞祖华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 教授;“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源流考[N];北京日报;2013年
3 ;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N];人民日报;2014年
4 记者 霍小光 张宗堂 吴晶晶 赵超;汇聚起民族复兴的智慧和力量[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任仲平;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N];人民日报;2011年
6 ;弘扬抗战精神 实现民族复兴[N];北京日报;2014年
7 记者 王庆环;北大举行“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理论研讨会[N];光明日报;2009年
8 ;民族复兴还要弘扬抗战精神[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9 周勇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伟大先驱[N];重庆日报;2013年
10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 张社卿 陈永红;2014:这个甲午不寻常[N];中国国防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鹏;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翟明龙;清末民初民族复兴思想萌芽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杨兆贵;“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田力;抗战时期钱穆民族复兴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严志;抗日战争时期战国策派的民族复兴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任志胜;九一八后蒋介石的民族复兴思想研究(1931-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49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49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