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成银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2:16

  本文关键词:和成银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和成银行 组织制度 人事制度 业务


【摘要】:所谓金融,简而言之即货币资金的融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好比骨骼对于人,他承载着血肉,支撑着人体。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作为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资本主义新式银行,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新式金融机构—银行发展的序幕。北京政府时期,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主流,形成了诸如“北四行”、“南三行”等金融集团。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战的爆发,1938年,国民政府决定长期抗战,国府西迁,重庆成为国内金融中心。抗战时期重庆的银行界在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对抗战也起到了支持作用,理应当值得重视。民国初年,作为西南金融业中心的重庆,除大量外地银行的分支机构及抗战爆发后的内迁银行以外,本地商业银行也群芳争艳,四川美丰银行、聚兴诚银行、川盐银行、川康银行、和成银行、重庆银行共同构成“川帮银行”的主体。其中,和成银行系1937年由和成钱庄改组而成,1938年改组正式完成,在抗战爆发的背景下诞生,见证了抗战的胜利,经历了金融中心沪—渝—沪的转变过程,在政府金融政策的限制下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下,仍能顽强地生存下来,甚至不断壮大自身,直至1952年完成公私合营,足以见其独特性。和成银行系由和成钱庄改组而来。和成钱庄作为旧式金融机构,正式成立于1934年5月,由吴晋航联合四川金融实业界人士嵇述庾、袁丞武、宁止惃、陈诗可等发起,资本15万元,以经营汇兑交易和存放款项为主要业务。1937年5月增资为60万,呈准改组银行,于1938年1月正式改组成银行,吴晋航为总经理,经营存放款、汇兑、买卖货物等。和成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不断扩展业务,立跟于西南,不断增大机构,截止到1946年,除总行外,分支行处达27处之多。抗战时期,和成银有独特的企业经营理念,在遵照政府法令的前提下,素以稳健著称。和成银行在抗战中广泛投资各种工商实业,遵守国府法令。和成银行在抗战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发展,适应形势适时的转变自己,壮大了自身规模,对西南地区金融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和成银行在人事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相当成就,以至于其在职员薪津水平偏低,市场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仍能取得长足发展。例如,其职员的连带责任追究制度,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之一,对于当今政府官员、企业职员的自律和相互监督具有积极意义。和成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处于国民政府的控制之下,并且与其他银行的存在激烈的竞争。考察和成银行可以看到一个由钱庄发展起来的地方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对大后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和成银行 组织制度 人事制度 业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9;K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导论9-15
  • 一、学术综述及研究意义9-12
  • (一)学术综述9-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二、时间界定及资料来源12-13
  • (一)概念及时间界定12
  • (二)资料来源12-13
  • 三、研究框架与重点难点13-15
  • (一)研究框架13
  • (二)重点难点13
  • (三)文章创新13-15
  • 第一章 和成钱庄的成立及其改组15-26
  • 一、和成钱庄的华丽诞生15-16
  • 二、组织概况16-18
  • 三、茁壮成长18-23
  • 四、和成钱庄的曲折改组23-26
  • 第二章 吴晋航与和成银行制度建设26-50
  • 一、吴晋航的经营理念26-31
  • (一)用人理念26-28
  • (二)经营观念28-30
  • (三)经理—总经理—常驻董事30-31
  • 二、组织机构变革31-37
  • (一)总分行制——总管理处制31-33
  • (二)内部组织机构33-37
  • 三、完备的人事制度37-50
  • (一)职员任用与考核37-39
  • (二)行员薪津待遇及奖惩39-44
  • (三)行员福利和恤养制度44-46
  • (四)保证制度46-48
  • (五)人事缺点48-50
  • 第三章 和成银行业务状况50-70
  • 一、注重基础,着眼汇兑50-59
  • (一)存放款50-54
  • (二)“汇兑银行”54-59
  • 二、增设机构,规模经营59-65
  • (一)分支机构的增设与裁撤60-62
  • (二)调剂资金,投资实业62-65
  • 三、与时俱进,适时增资65-70
  • 第四章 和成银行的特点70-74
  • 一、横向比较:来源于钱庄,受控于政府70-72
  • (一)与四大川帮银行比较70-72
  • (二)局部金融网与大金融网72
  • 二、纵向比较:处于乱世,,力谋发展72-74
  • 结语74-75
  • 参考文献75-85
  • 致谢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建华;;近代民族新式银行投资保险业的进程及绩效评析[J];黑龙江史志;2010年19期

2 陈业雷;;银行理财师的“忽悠术”[J];科学新生活;2014年10期

3 张梦;;收藏金融化的趋势[J];商业文化;2008年09期

4 余心安;;投行为何争当“养猪户”[J];华人世界;2008年10期

5 张晓辉;民国前期广东外债概述[J];广东史志;2003年02期

6 孙频;;煤炭新产业与资本化高峰论坛圆桌会议[J];山西青年(新晋商);2008年10期

7 ;中国银行的历史轨迹——《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简介[J];民国档案;1991年04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且看帝国主义是怎样利用其“银行”来侵略中国的[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2 巴基洛夫·拉希德;马赫穆特·拉希德;丁一成;;伊斯兰银行的功能和特点[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3 李研妮;冉茂盛;;合作策略下银行抗流动性风险能力增强的理论验证——基于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中流动性管理的模型分析[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巴基洛夫·拉希德;马赫穆特·拉希德;丁一成;;伊斯兰银行的功能和特点[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雪松 杨光;银行上市,以制度提振效率?[N];中国证券报;2003年

2 龚光敏;投资理财市场银行大有可为[N];深圳商报;2004年

3 德海;德意志银行投资珠海住宅项目[N];广东建设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黄蕾邋卢晓平;银行投资险企获原则通过[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吴玮华;银行卡联通“卡壳”[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张歆;16家银行投资回报比拼 民生银行半程领先[N];证券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黄晓英;富滇银行组建4家村镇银行[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8 知名财经专栏作者 汤闯新;中国的国有银行优异业绩究竟从何而来[N];上海证券报;2012年

9 ;银行投资“绿色”收成如何[N];经济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李波;从探戈到华尔兹 银行股将继续起舞[N];中国证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俊山;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及系统风险的加权Shapley值测量法[D];山东大学;2016年

2 韩忠伟;转轨特征下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华坚;多视角的银行关闭策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郑一萍;金融资源约束下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董满章;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刘长霞;经济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反行政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杜育华;基于银行、一般债权人行为能力的最优债务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红;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刘晓星;基于VaR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10 张旭东;中小企业融资中机构合作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艺蓓;兴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鲁小蓉;银行理财业务及产品分析:中信银行案例[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宋晓琳;中国银行业外资的进入及效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顼婧;青岛银行同业关系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谢晓睿;北京银行财务竞争力与投资价值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应超;大而不能倒:银行规模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D];浙江大学;2016年

7 陆静如;基于复杂网络的银行间拆借市场风险传染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余卓君;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9 吕树杰;和成银行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10 张雪;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构建模式选择与运作机制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61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61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0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