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

发布时间:2017-10-22 02:31

  本文关键词: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


  更多相关文章: 中华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精神


【摘要】:近代以降,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认同经历了多种路向和选择。孙占元认为,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族为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变法图强、反帝爱国、振兴中华的疾呼,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声浪,既延缓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推进了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李帆认为,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时期。"政治民族"认同与"文化民族"认同,是考量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点。由此而言,辛亥革命前"中华民族"并未得到普遍认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才使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起来,中华民族认同终得实现。俞祖华认为,在近代中国,"民族精神"概念与民族复兴观念几乎是同步生成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但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摄取时代精神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进而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关键词】中华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精神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研究》(14AZS013)
【分类号】:K256.3
【正文快照】: 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给近代中国带来空前治舞台,在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发挥了各自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为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作用,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奋斗。有感于甲午战败的危一、“外患乃以兴邦”: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局,康有为发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孔祥吉;晚清政治改革家的困境──陈炽《上清帝万言书》的发现及其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文化的现代启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方潇;;清代救灾法律制度述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朱洪军;解构与重建——试析康有为复兴儒学的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王宪明;杨琥;;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章永俊;;清中后期京师学人的交游[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8 谢懋金;试析近代激进思想的生成原因[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9 李国环;孙中山发展农业和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10 李里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志凯;;毛泽东与新中国经济建设[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2 王建华;;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创新能力[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宇和;;山在虚无缥缈间:孙逸仙民生主义伦敦探源[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5 孙晓春;;人民主权观念与现代民主——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过程的政治文化解读[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6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7 于建福;;孙中山中庸教育哲学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何亮;;近代维新先驱陈炽的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刘海峰;;“科举,非恶制也”——兼谈教育史研究中的知今通古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谷秀青;;清末教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以江苏省教育会对万缘庵毁学案的处置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8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U,

本文编号:1076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76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e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