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南充中学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09:24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四川南充中学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时期 南充 中学教育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的复杂时期,大致历经可分为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新旧政权交替政局动荡,时局内忧外患民众忧愤交织,中西文化碰撞交叠精彩纷呈,却也混混不知何取。民国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中西文化碰撞决定了它中西交融、新旧交战的特点,而政局风云变化政治权力在教育的映射,也让不同政局时期的教育呈现出政权阶段性特点。四川省南充市历来是川北重镇,为州府道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和首县治所所在地,水陆交通比较便利,物产丰富,人口集中,学校较多,素为川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其教育自清代始就覆盖川东北地区,为川东北教育执牛耳者。近代以来,南充地区中学教育中西文化交融交战特征明显,极具研究价值。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言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并简要地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概述了民国时期南充教育的背景,由整体到具体,先介绍民国时期整个中国的中学教育情况主要从学制的设置及课程设置两方面分析。再介绍民国时期南充地区中学教育微观背景,主要从南充民国时期的经济水平和行政归属变迁等方面来探讨对中学教育的可能影响。第三章,以时间为线索,分析民国南充中学教育的阶段特征。第四章,对民国时期存在的主要中学进行了归类并分析其特征,沉入师生之间介绍学生风貌,及教师状态,探讨当时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民国时期 南充 中学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9.29;K25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绪论7-12
  • 一、研究起源与意义7-8
  • 二、研究现状8-10
  •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10-12
  • (一)研究对象10-11
  • (二)研究方法11-12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南充中学教育背景12-19
  • 一、民国时期南充中学教育的制度背景12-15
  • (一)近代学制变化12-13
  • (二)中学课程设置沿革13-15
  • 二、民国时期南充中学教育的社会背景15-19
  • (一)民国时期南充经济贫困激发教育追求15-16
  • (二)民国时期南充政局动荡中学教育发展曲折16-17
  • (三)民国时期南充重学风气推动中学教育发展17-19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南充地区中学教育阶段特征19-25
  • 一、清末民初中学教育南充中学教育的起步19-20
  • (一)清末南充中学教育19
  • (二)民国初期南充中学教育起步19-20
  •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21-1927)南充中学教育的革新20-21
  • (一)全国中学学制、课程改革20
  • (二)张澜的中学教育改革20
  • (三)共产主义风行南充中学20-21
  • 三、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36)南充中学教育的体制化21-22
  • (一)国民政府加强中学控制21
  • (二)中学毕业制度的规范化21
  • (三)党化思想的灌输21-22
  • 四、抗日至建国前南充中学教育的困境与发展22
  • 五、民国南充中学教育的发展趋势22-25
  • (一)从普通升学教育教学向职业化教育再回归普通升学教育22-23
  • (二)从参与校园活动向紧密关注参与社会活动发展23-25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南充地区中学教育概况研究25-37
  • 一、民国时期南充地区中学类型和分布的特点25-27
  • (一)学校的分布25-26
  • (二)学校类型26-27
  • 二、民国时期南充中学教师总体状态研究27-30
  • (一)民国时期南充中学教师来源研究27-28
  • (二)民国时期南充中学教师待遇研究28-29
  • (三)教师风格29-30
  • 三、民国时期南充中学学生总体状态研究30-33
  • (一)学生来源30-31
  • (二)学生风貌31-32
  • (三)学生风貌原因分析32-33
  • 四、民国时期南充地区主要中学沿革考辨33-37
  • (一)“南充中学”“南中”简称辨析33-34
  • (二)顺庆联合中学与南充县立中学关系辨析34-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2
  • 附录一 民国时期南充中学教育大事件42-45
  • 附录二 民国三十五年南充县城区地图45-46
  • 致谢46-49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世承;;对于改革中学教育的一些意见[J];教育与职业;1931年02期

2 赵可夫;;在物理教[x中尗_筊轗战逃腲~点氃g[J];物理通报;1954年09期

3 朱虎英;;中学教育的不平衡性及其对策[J];青年探索;1988年01期

4 李敬梅;省中学教育整体改革汇报会在肥召开[J];安徽教育;1989年11期

5 ;中学教育工作要积极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服务[J];山西政报;1954年03期

6 王洪瑞;;清末河南中学教育发展的地域差异[J];殷都学刊;2008年03期

7 侯楠;关娴娴;;清代皇族教育给予当前中学教育的启迪[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8 师唯三;;三年来的中学教育[J];人民教育;1953年01期

9 黄铁民;;加强与中学联系,培养合格的中学外语师资[J];外语界;1987年03期

10 娄述之;;清末贵州中学教育考略[J];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强;;冲突与协调——中学教育中的几个问题与反思[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金林祥;;恽代英论中学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鲁善坤;;新世纪中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提纲)[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反浪;;当代中学教育中几个问题之浅析[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唐英;;浅论中学科学管理的措施和办法[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12年

6 韩烽;;海南民族地区中学教育的现状与对策[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7 张丽艳;;谈中学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差异[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金华市实验中学[A];金华市科普示范学校经验汇编[C];2004年

9 王军明;;素质教育,,我们深切的呼唤[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高世林;;“智力扶贫”与农村中学教育改革[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柏玲;中学创新教育切莫向“奖”看[N];文汇报;2013年

2 北京四中党总支书记 张云裳;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记者 周志坤 通讯员 粤仁法;我省试点中学正高级教师评审[N];南方日报;2009年

4 李波 甘肃省教育科研所所长;对西部中学教育的深度追问[N];武威日报;2009年

5 记者 余靖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动中学教育新发展[N];人民日报;2010年

6 师力斌;季栋梁《例假案例》 揭示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N];文艺报;2011年

7 记者 曹健;海南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N];海南日报;2011年

8 天津市天津中学 吴奇;中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成长留白[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河北省唐山一中校长 刘长锁;必须摒弃中学教育的急功近利[N];中国教育报;2012年

10 郑方贤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今日中学教育之“缺” 即20年后我国人才之“短”[N];文汇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学军;我国近代中学组织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秦柯;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的当前我国中学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顾志红;中学的组织结构分析及其文化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远;我国中学教育之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邬巧云;农村中学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原因[D];安徽大学;2005年

3 卢红玲;民国早期中学教育研究(1912-1927)[D];河北大学;2006年

4 李松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教育研究(1927-1949)[D];河北大学;2006年

5 薛影影;建国以来贵州中学教育的回顾与前瞻[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百顺;河南省中学教育研究1927-1937年[D];河南大学;2012年

7 郑敏;大学和中学孝廉文化教育有机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娥;县域中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9 李嵩阳;微课促进农村中学教育模式改变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陈姣;民国时期南通中学教育的变革之路(1912-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77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77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8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