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女性地位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17:22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女性地位变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甘青地区 民国 女性地位 变迁


【摘要】:女性群体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半,而这一群体的相应变化被视为衡量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尺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女性一直承受着阶级和性别的双重压迫,自身解放之路漫漫,但她们追求独立自由的努力却从未停止过。正是如此,十八世纪末女性解放运动随着资产阶级的革命勃然兴起。就中国女性而言,女性解放之路更为曲折艰难,进入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深刻变化,女性解放得以伸张,,进入快速发展和纵向深化的时期。甘青地区的女性随时代大潮涌动,抓住了这一时期的机遇,她们大声呼吁、不懈斗争,以促进自身解放,提高社会地位,在中国女性解放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导论部分。第二章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地方政治与权力消长,主要由政治格局的变迁来探讨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女性解放的政治背景。第三章具体谈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女性地位的变迁,主要由教育、形体观、家庭婚姻、参政权利和就业等角度深入论及,并从这些新变化中展示女性地位的转变。第四章主要分析甘青地区女性地位变迁的推动力量,探讨制约其地位变迁的各种因素。第五章主要论述甘青女性地位变迁的特点以及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甘青地区 民国 女性地位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3.68;K25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导论8-13
  •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综述8-11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11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11-13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地方政治与权力消长13-19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甘青地区诸马家族的兴起13-15
  • 第二节 西北三马格局的形成及其博弈15-19
  • 第三章 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女性地位的变迁19-42
  • 第一节 女性新女学观的发展19-28
  • 一、初等教育的缓慢发展20-22
  • 二、中等教育的出现和师范教育的发展22-25
  • 三、高等教育的提出和实践25-26
  • 四、宗教团体所办学校26
  • 五、职业女校与其他教育26-28
  • 第二节 女性形体观的转变28-32
  • 一、关于缠足的起源28-30
  • 二、民国时期缠足的严禁30-32
  • 第三节 女性婚姻观的转变32-35
  • 第四节 职业女性的出现及其参政意识的觉醒35-38
  • 一、职业女性的出现35-36
  • 二、女性参政意识的觉醒36-38
  • 第五节 以邓春兰为个案看青海女性的解放和觉醒38-42
  • 第四章 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女性地位变迁的原因42-52
  • 第一节 甘青地区女性地位变迁的动力42-47
  • 一、社会发展的推动和进步思潮的涌入42-43
  • 二、政府政策的引导43-45
  • 三、先进思想的宣传45-47
  • 第二节 甘青地区女性地位变迁的制约因素47-52
  • 一、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制约47-48
  • 二、多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48-49
  • 三、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的控制49-52
  • 第五章 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女性地位变迁的特点及其与当地社会52-59
  • 第一节 甘青地区女性解放的特点52-55
  • 一、艰巨性和复杂性52-53
  • 二、滞后性53-54
  • 三、不平衡性54-55
  • 四、不彻底性55
  • 第二节 甘青女性地位变迁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及其启示55-59
  • 一、甘青地区女性地位变迁带来的影响56-57
  • 二、甘青地区女性地位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邓红;刘海霞;;觉醒:民国“新女性”婚姻家庭观之嬗变——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城市女性的调查展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胡世刚;论孙中山的妇女教育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李艳;近代甘肃的妇女解放[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马延义,丁志胜;临潭县回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回族研究;1995年03期

5 马克林;;伊斯兰教妇女观对西北穆斯林女性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6 李臣玲,贾伟;浅论近代青海女性社会地位变迁及其原因[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7 张莉欣;;社会变迁中的妇女从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本文编号:1079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79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a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