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革

发布时间:2017-10-24 02:11

  本文关键词: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革


  更多相关文章: 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 科举制度 批判与变革 近代教育体制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迫使中国被卷入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浪潮中。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一方面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以八股文式为固定格式的科举制度也显示出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林林总总,时人对此多有感受。尤其与封建体制有着本质异化的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这项制度的垢病更多。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我国近代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认识到科举制度败坏人心、学非所用,而提出了废八股、变科举、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等主张。稍后的维新变法时期,康梁等人吸取和总结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更是把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作为变法的中心内容之一,大声疾呼“教育救国论”。他们的呼吁与实践直接促成了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本文首先对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概况进行了纵向的梳理,论述了科举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顶峰,但弊端和颓势也随之出现,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科举制度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陷入危机之中,遭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的批判。其次,重点介绍了晚清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如: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对科举制的认知与批判。在对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态度进行综合观察的基础上,本文还把他们对科举制的反思进行了再反思,指出他们对科举制度的批评是有历史传承的,对他们的批评与变革态度和思想中的合理与欠科学的地方进行概括与总结,并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故该文可以说是属于对历史研究的再研究,这种层层递进式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接近历史史实,而且就该文所涉及的科举制度而言,由于努力置身于当时的语境和历史帷幕之下,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更加科学的解读和认识。目前也有研究成果涉及到晚清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革问题,但一般都是从当代人的角度进行研究,不免带有主观意志,且既有的成果缺乏整体性,基本上都不是专门对该问题的研究,而仅仅是在对近代思想家的一一解读中,部分或零星地涉及过他们对科举制的态度。本文将突破这些研究思路,从晚清具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入手,以当时人评当时事,集中分析他们对科举制度的态度和认识。这也符合历史的研究方法,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客观地研究历史事实。
【关键词】: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 科举制度 批判与变革 近代教育体制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16
  • (一)选题缘起12
  • (二)研究综述12-14
  • 1.涉及清末科举制度存废问题的著述与文章12-13
  • 2.涉及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评析的著述与文章13-14
  • (三)研究方法14
  • (四)相关概念界定14-15
  • 1.科举制度14
  • 2.资产阶级维新派14-15
  • (五)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15-16
  • 1.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5
  • 2.创新点15-16
  • 第二章 科举制度被质疑的背景16-20
  • (一)封建体制所面临的统治危机16
  • (二)明清之后科举制度的偏颇与穷途16-18
  • (三)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传统的反观与背离18-20
  • 第三章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质疑20-27
  • (一)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履历和背景20-21
  • (二)冯、郑、王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与态度21-27
  • 1.考试形式对人才的束缚21-23
  • 2.对考试内容的变革23-25
  • 3.“破”、“立”之间的徘徊25-27
  • 第四章 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审视与批判27-38
  • (一)资产阶级的成长与成熟27
  • (二)时局逼迫下对科举制度的再聚焦27-28
  • (三)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批判28-31
  • 1.对是否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28-30
  • 2.对考试内容的改革要求30-31
  • (四)变革科举制度的新方案31-38
  • 1.创立西式学校的主张31-33
  • 2.培养务实求新的人才33-34
  • 3.建立近代教育体制34-38
  • (1)康有为的新学制34-35
  • (2)严复的新教育目标35-38
  • 第五章 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科举观的再反思38-44
  • (一)维新派科举观的历史传承性38-39
  • (二)维新派科举观的层次递进性39-42
  • 1.合学校于科举40
  • 2.人才观的变化40-41
  • 3.教育观的变化41-42
  • (三)维新派科举观的时代局限性42-44
  • 第六章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作者简历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恩民;论戊戌新科学运动的特点[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2 赵春晨;;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教案及义和团[J];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3 王丽娟;;论资产阶级维新派“中西会通”教育思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刘克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再认识[J];天中学刊;2006年01期

5 袁方;全慰天;;社会学家陈达[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2期

6 沈世培,胡忠仁;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澳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赫戈;;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出版活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8 王秀杰;光绪并未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利益[J];学术交流;1999年03期

9 侯善才;;维新运动时期的几种报刊[J];历史教学;1984年04期

10 文成国;覃兆凡;李兴慧;;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学习月刊;2001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薪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革[D];鲁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86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86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9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