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权观念探析(1885-1925)
发布时间:2017-10-25 02:12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国人权观念探析(1885-1925)
更多相关文章: 人权观念 儒家伦理 民族主义 意识形态二分 新文化运动 东西文化论争
【摘要】:中国人权观念滥觞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初并没有逃脱儒家伦理的窠臼。最早阐述人权观念的论者在论证人权问题时仍旧采用道德论证方式,以“天”、“实理”等道德范畴为出发点,以传统的民本思想为依据,在儒家传统的话语体系边缘游弋,但他们面对张之洞对“人人有自主之权”的官方批判,却不能有效地捍卫自己的观点。然而,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改变了这一局面,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以及民主观念具有内在的亲缘关系。民族主义的传入及强大影响为人权观念提供了坚实的正当性基础,在中国思想界迅速发展。维新派与革命派在选择中国政治走向上的差异,导致民族主义很快分化成“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在双方的论战过程中,,梁启超引入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理论,而汪精卫区分了民族主义与国民主义,将人民—民族主义—国家这一传统民族建国过程变成民族主义—人民—国民主义—国家路线。国家有机体理论和民族主义与国民主义的区分,都打破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天然的联系,使得中国人权观念发生重大改变。必须指出的是,民族主义进入中国后,传统天下观的儒家伦理并没有轰然倒塌,相反,中国出现了“意识形态二分”现象,在普通民众生活的私领域,儒家伦理影响依然巨大。鉴于此,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坚定地认为西方文化优越于东方文化,提出了彻底的“西化”主张,希望在私领域也破除儒家伦理的影响,中国人权观念因而再一次高涨。在中西二元论的背景下,新文化阵营选择了西方文化,杜亚泉等一批学者却站在中国文化角度与之论争,其论争必然涉及人权,从而必然会影响中国人权观念。
【关键词】:人权观念 儒家伦理 民族主义 意识形态二分 新文化运动 东西文化论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09.2;K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一、 思想背景9
- 二、 研究现状9-10
- 三、 本文写作思路10-12
- 一、 传统儒家伦理下的人权观念12-20
- (一) “自主之权”与“权利”13-14
- (二) “人人有自主之权”与“国家有自主之权”14-16
- (三) 人权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16-20
- 二、 中国民族主义与人权观念20-26
- (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20-22
- (二) 民族主义与人权观念22-25
- (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对人权观念的影响25-26
- 三、 “大小民族主义”二分与人权观念26-31
- (一) “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二分26-29
- (二) “大小民族主义”二分对近代中国人权观念的影响29-31
- 四、 意识形态二分与人权观念31-33
- (一) 意识形态二分的原因31-33
- (二) 意识形态二分对近代中国人权观念的影响33
- 五、 新文化运动与人权观念33-39
- (一) “西化”与中国人权观念33-37
- (二) 新文化阵营分裂与中国人权观念37-38
- (三) “一战”对中国人权观念的影响38-39
- 六、 中西文化论争与中国人权观念39-43
- (一) 《东方杂志》与《青年杂志》的对立39-41
- (二) 中西文化论争对近代中国人权观念的影响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2 周执前;从康有为到梁启超:中国近代权利观的产生与变异——以西方自然权利学说为参照[J];船山学刊;2004年01期
3 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梁波;;建构中国现代的民族主义[J];学理论;2008年18期
5 罗志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取向与反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张伟涛;;从功利到道义:当代中国权利观念道德基础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01期
7 许纪霖;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J];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8 王文奇;;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构建析论[J];史学集刊;2011年03期
9 肖雪慧;;关于民族主义的理论新视野——读帕尔塔·查吉特《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6期
10 王立新;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J];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光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本文编号:1091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9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