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永佃制制度演化研究(960~1949)
本文关键词:中国永佃制制度演化研究(960~1949)
【摘要】: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些发达省份盛行一种由农村下层自发形成的特殊租佃制度—永佃制,对当时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认为,永佃制最早出现于宋代官田的经营中,主要是出于鼓励垦荒的目的,后来在私田的经营中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永佃制从其产生到在新中国土地改革中被强制取消,从制度本身的演化特征来看,经历了初始永佃制—过渡阶段的永佃制—成熟形态的永佃制三个阶段。在初始永佃制下,佃农拥有的是不完整的永佃权—永久耕作权,即佃农在不欠租的条件下享有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权利,但没有对永久耕作权进行转佃、抵押、转让及赠与等自由处分的权利。初始永佃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了从佃农取得地主同意后可以对佃权进行处分到佃农对永久耕作权的私相授受的过渡阶段,最后演化为其成熟形态,即一田二主制,作为一种重要的乡例,对地主和佃农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在一田二主制下,佃农已经拥有完整的永佃权,即佃农可以自由处分其永久耕作权。此时土地产权被分割为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两种相对独立的物权,土地所有权为地主所有,习惯上被称为田底权或田骨权,可以自由处分的土地使用权为佃农所有,称为田面权或田皮权,主佃双方可以独立自由地处分其各自的产权。随着频繁的田面权交易,又出现了一田三主制甚至是一田多主制。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永佃制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多,也有部分学者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利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永佃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以制度演化理论为基础利用演化博弈的分析工具对永佃制进行研究的却很少,因此本文选择这一新的视角来研究永佃制制度演化的动因及演化轨迹,以求为永佃制制度演化的整个过程探寻一个逻辑一致的解释,并通过对促进永佃制制度演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及永佃制制度演化的产权功能分析,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也为新制度经济史学的研究增添新内容。 本文由绪论、主体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论文主体部分。第二章是研究问题、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是论文主体部分的基础。主要强调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方法,研究的问题就是永佃制从其产生到停滞衰落的整个制度演化过程,研究方法是以演化理论为基础、以演化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对永佃制制度演化进行研究。第三章是地主和佃农对稳定收益的预期与永佃制的产生。中国永佃制在宋元时期(960~1368)产生,最早出现于宋代官田的经营中,,主要是出于鼓励垦荒的目的,后来在私田的经营中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在初始永佃制下,佃农拥有的是不完整的永佃权—永久耕作权,但没有对永久耕作权进行自由处分的权利。从永佃制产生的具体来源看,除了开垦永佃外,还有购买永佃、改良永佃和保留永佃等来源。在永佃制产生以前的传统租佃制度中,存在着由于频繁换佃导致的佃权不确定与地主和佃农收益减少的恶性循环,宋元时期人地关系逐渐紧张的状况是永佃制产生的诱因。人多地少的条件刺激人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土地的收益,稳定佃权即给予佃农永久耕作权是地主与佃农基于稳定收益预期的制度方面的创新,而当时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这一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第四章是初始永佃制向一田二主制的演化。初始永佃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了从佃农取得地主同意后可以对佃权进行处分到佃农对永久耕作权的私相授受的过渡阶段,最后演化为其成熟形态,即一田二主制。在一田二主制下,佃农已经拥有完整的永佃权,即佃农可以自由处分其永久耕作权。明朝时期(1368~1644)更为紧张的人多地少的状况进一步刺激佃农对其佃权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对永久耕作权拥有自由处分的权利以获取更多的收益,而地主的妥协使一田二主制能够在实践中出现,并成为一种重要的乡例对地主与佃农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商品经济持续的发展为这一时期永佃制的制度演化依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五章是永佃制的自我强化:一田二主制的盛行。清朝时期(1616~1912)一田二主制普遍存在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及台湾等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而且田面权逐渐出现了转让、抵押、典当、转佃、赠与等多种流转方式,随着频繁的田面权交易,又出现了一田三主制甚至是一田多主制。清朝时期严峻的人地关系状况是一田二制盛行的诱因,频繁的田面权交易中存在的潜在利益导致二地主阶层的出现,从而出现了一田多主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依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地主与佃农长期的利益博弈中,地主的不断妥协使其所有权逐渐出现边缘化的趋势,而佃农的永佃权则出现逐渐膨胀的趋势,在永佃制产生和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官府(或统治者)一直采取默许的态度及判案中常遵循惯例的做法为永佃制制度演化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第六章是预期收益的变化与永佃制的停滞和衰落。民国时期(1912~1949)人地关系依然紧张,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打击了封建经济,所以永佃制在封建经济势力较强且原来比较盛行的地区依然存在,在资本主义经济势力较强的地区则逐渐衰落甚至消失了。 论文第七章是结论部分。对永佃制制度演化的诱因及外部环境、制度演化的博弈过程、官府的行为选择及制度演化的经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性总结,得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中国 永佃制 制度演化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K25;F301.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绪论16-30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16-19
- 1.1.1 选题背景16-17
- 1.1.2 研究目的17-18
- 1.1.3 研究意义18-19
- 1.2 文献综述19-24
- 1.2.1 有关制度演化理论的精典文献19-20
- 1.2.2 涉及中国永佃制的著作文献20-21
- 1.2.3 研究中国永佃制的著作文献21-24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24-28
- 1.3.1 本文的结构安排24-26
- 1.3.2 研究方法26-28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8-30
- 1.4.1 本文的创新点28-29
-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9-30
- 第2章 研究问题、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30-45
- 2.1 研究问题30-31
- 2.2 理论基础31-36
- 2.2.1 经济演化理论31-32
- 2.2.2 制度变迁的演化理论32-34
- 2.2.3 演化博弈论34-36
- 2.3 分析框架36-45
- 2.3.1 演化博弈的参与者行为36-43
- 2.3.2 制度的博弈均衡与演化43-45
- 第3章 地主和佃农对稳定收益的预期与永佃制的产生45-75
- 3.1 中国永佃制的出现45-49
- 3.1.1 关于中国永佃制起源的争论45-46
- 3.1.2 宋代官田中最早出现的永佃制46-47
- 3.1.3 元代私田中出现的永佃制47-49
- 3.2 永佃制产生的具体来源49-54
- 3.2.1 开垦永佃49-51
- 3.2.2 改良永佃51-52
- 3.2.3 购买永佃52-53
- 3.2.4 保留永佃53-54
- 3.3 永佃制出现的诱因及外部环境54-63
- 3.3.1 永佃制出现的诱因:人地关系的状况55-60
- 3.3.2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永佃制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60-63
- 3.4 永佃制出现的演化博弈分析63-73
- 3.4.1 永佃制出现的制度基础63-68
- 3.4.2 传统租佃制度的制度困境68-69
- 3.4.3 作为博弈均衡的内生制度创新:永佃制的出现69-73
- 3.5 小结73-75
- 第4章 初始永佃制向一田二主制的演化75-97
- 4.1 明朝时期永佃制发展演化的状况75-79
- 4.1.1 明朝前期永佃制的特征及地域上的扩展75-78
- 4.1.2 明朝中期一田二主制的形成78-79
- 4.2 初始永佃制演化为一田二主制的诱因及外部环境79-84
- 4.2.1 制度演化的诱因:紧张的人地关系79-82
- 4.2.2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初始永佃制演化为一田二主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82-84
- 4.3 初始永佃制演化为一田二主制的博弈分析84-92
- 4.3.1 初始永佃制演化为一田二主制的制度基础84-87
- 4.3.2 一田二主制形成的演化博弈分析87-91
- 4.3.3 官府(或统治者)的行为选择91-92
- 4.4 初始永佃制演化为一田二主制的经济影响92-96
- 4.4.1 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92-93
- 4.4.2 减小地权集中的趋势93-94
- 4.4.3 促进农田整合94-95
- 4.4.4 改善佃农的生活条件95-96
- 4.5 小结96-97
- 第5章 永佃制的自我强化:一田二主制的盛行97-128
- 5.1 清朝时期一田二主制的盛行状况97-105
- 5.1.1 一田二主制在地域上的扩展97-98
- 5.1.2 田面权交易的发展情况98-103
- 5.1.3 一田二主制向一田多主制的进一步演化103-105
- 5.2 清朝时期一田二主制盛行的诱因及外部环境105-111
- 5.2.1 清朝时期一田二主制盛行的诱因:严峻的人地关系状况105-108
- 5.2.2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清朝一田二主制盛行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108-111
- 5.3 清朝时期一田二主制盛行的演化博弈分析111-117
- 5.3.1 清朝时期一田二主制盛行的制度基础111-113
- 5.3.2 一田二主制盛行的复制动态博弈模型113-115
- 5.3.3 一田二主制盛行的适应性博弈过程115-117
- 5.4 一田二主制向一田多主制的演化分析117-122
- 5.4.1 潜在利益的存在导致二地主阶层的出现117-118
- 5.4.2 土地所有者的妥协118-120
- 5.4.3 官府(或统治者)行为选择的转变120-122
- 5.5 清朝时期永佃制演化的经济影响122-126
- 5.5.1 对农业生产的进一步促进122
- 5.5.2 土地所有者的边缘化122-124
- 5.5.3 对佃农生活的影响124-126
- 5.5.4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126
- 5.6 小结126-128
- 第6章 预期收益的变化与永佃制的停滞和衰落128-145
- 6.1 民国时期永佃制存在的状况128-133
- 6.1.1 民国时期永佃制停滞和衰落的状况128-129
- 6.1.2 民国时期永佃制形成方式的演变趋势129-130
- 6.1.3 民国时期永佃制下的土地流转方式130-133
- 6.2 民国时期永佃制停滞和衰落的诱因133-137
- 6.2.1 依然紧张的人地关系状况134-136
- 6.2.2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36-137
- 6.3 民国时期永佃制停滞衰落的演化博弈分析137-144
- 6.3.1 经济因素导致永佃制停滞衰落的演化博弈分析137-142
- 6.3.2 政府行为选择的转变142-144
- 6.4 小结144-145
- 第7章 评述性结论145-152
- 7.1 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永佃制制度演化不可缺少的因素146-148
- 7.2 永佃制制度演化是地主与佃农博弈均衡的结果148-149
- 7.3 官府(或统治者)的行为选择对永佃制制度演化结果有重要影响149-150
- 7.4 永佃制制度演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150-152
- 参考文献152-158
- 致谢158-15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59-1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华;汉唐历史进程相似原因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2 郑振满;试论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形态与结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04期
3 傅衣凌;明清封建地主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4 苏建灵;论明代广西东部的土司[J];思想战线;1986年06期
5 简修炜;夏毅辉;;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初探[J];学术月刊;1984年01期
6 张广翔;19世纪60—70年代俄国地主经济演化初探[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7 李根蟠;中国封建经济史若干理论观点的逻辑关系及得失浅议[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03期
8 张林祥;;“封建社会”与“地主经济”[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5期
9 解炳昆;明代云南地主经济发展的特点[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赵云旗;;从地主经济的持续发展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重日;曹贵林;;明代徽州庄仆制研究[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2 何俊萍;;传统聚居环境的意象建构——傣族聚居环境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3 林金树;;明初吴中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初探[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4 傅衣凌;;周玄(日韦)《泾林续纪》事件辑录——明末社会变革与动乱杂考之一[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5 段跃庆;木霁弘;;汉唐时期云南儒学的特点[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王守稼;缪振鹏;;明中叶江南经济和地主阶级各阶层[A];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C];1991年
7 张安奇;;明稿本《玉华堂日记》中的经济史资料研究[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8 张显清;;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9 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文治;;论李自成的“均田”纲领口号的时代意义[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5第2期)[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琛;白河中省驻县单位倾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N];安康日报;2009年
2 江太新;“三农”与市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历史所 栾成显;中国古代农村土地制度研究述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张兴国 张兴祥;王亚南两部论著与“李约瑟难题”[N];北京日报;2004年
5 通讯员 余虹 本报记者 汪志成;汉台区农信社助推新农村建设[N];陕西科技报;2006年
6 ;白族风俗与石宝山歌会[N];华东旅游报;2005年
7 李德勇 律师;村里能强行收地吗?[N];云南科技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乔治唐;深圳城市化圈地运动[N];证券时报;2004年
9 龙卫科邋实习记者 申开富;大环境好 企业才会好[N];贵州政协报;2007年
10 通讯员 广明群 记者 曹世勇;全力打造精品型和谐银行[N];廊坊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中国永佃制制度演化研究(960~1949)[D];辽宁大学;2013年
2 彭波;国家、制度、要素市场与发展:中国近世租佃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3 邵培杰;中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陈向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陆韧;变迁与交融[D];云南大学;1999年
6 张少筠;民国福建永佃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魏鹏娟;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刘煜瑞;古代文献所见国家土地管理理念的历史回溯[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周晓辉;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欧俄农民经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莹;南宋主佃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郝东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地主经济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3 郑磊磊;民国山东地权状况与乡村社会(1912-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海军;战后苏南“二五减租”的困境(1945-1949)[D];南京大学;2011年
5 何国卿;传统农地押租制多重功能的制度经济学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6 姚亮;宋代自耕农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宁波;4-5世纪黄河流域坞堡问题再考察[D];吉林大学;2006年
8 曹平;革命与乡村社会变迁[D];延安大学;2011年
9 陈培培;清朝法律特权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10 韩坤;撒拉族经济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93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93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