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中国抗战凝聚力之源
本文关键词:民族认同:中国抗战凝聚力之源
更多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社会认同
【摘要】:对抗日战争与国家、民族、社会认同及其多重互动进行系统研究,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浅尝辄止的想法。早在1985年8月出席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有关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的讨论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此后,我就开始思考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抗日战争领导权的中介环节问题。1995年9月,出席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之后,我们更坚定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信心,并将抗日战争与华北社会问题研究确定为一个主攻方向。经过进一步思考,并受"新革命史"范式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现领导权过程之启发,我认为,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主要在于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启蒙的话,抗日战争则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国家、民族、社会等多方面认同上达成广泛共识,是近代以来思想解放的一个高峰。上述想法促使我们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着手研究抗日战争与国家、民族、社会认同互动关系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领导权的实现,除了持久战、游击战等军事谋略之外,更主要的是日军全面侵华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中华民族的认同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不动摇,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进程中,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观念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当中逐渐传播开来,并日渐深入人心,进而在当时的各种关于国家重构和社会整合的理论学说中脱颖而出。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雏形——根据地的建设成就,以及根据地对争取抗战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又让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使中共牢牢掌握了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还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后来的国家重构和社会整合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者单位】: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社会认同
【分类号】:K265
【正文快照】: 民族凝聚力源于民族认同感,而民族认同感源于民族认同意识,即民族认同性——它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1](P173),亦即自我在情感或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连接为一体的心理过程。费孝通曾指出,在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其泰;;论民族精神的功能[J];江海学刊;2010年05期
2 孙思源;简述胡文虎与抗日战争[J];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01期
3 胡岩;;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J];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又专;吴丹妮;;各为其功 筚路蓝缕——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吴春梅;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徐国利;;传统与现代二元教育和安徽现代文化名人的成长——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刘玲;试论“官督商办”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启动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刘晨;刘平;;李昭寿平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章永俊;;清中后期京师学人的交游[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王开玺;传统服饰与近代外交[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10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张效霞;;林则徐:死时大喊“星斗南”[A];2011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C];2011年
3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王敦琴;;张謇“中体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周其厚;刘亚民;;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矿业的兴起[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7 张金德;;1898-1902年间严复心态初探[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8 汤仁泽;;“革命言论之枢纽”——《苏报》[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9 邵雍;;兴中会时期孙中山与美国致公堂的关系[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10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U,
本文编号:1105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0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