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川南征粮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02:31

  本文关键词:建国初期川南征粮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建国初期 川南 征粮


【摘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社会,因而粮食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一直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历代王朝的命运。粮食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则会危及民众生存,破坏社会秩序,甚至演变成为大规模的流民和严重的匪患,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加速一个王朝的灭亡。所以历代王朝都对粮食问题加以高度重视。可以说,历代的粮食问题都伴随着王朝的兴衰,但在中国的农耕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及土地地主所有制等因素的限制,粮食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几千年的粮食问题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才被新生的人民政权加以彻底解决。大西南解放后,各种新旧政治势力并存导致社会环境极其复杂。同时,严峻的粮食形势考验着新生的人民政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解放作战已经基本结束,但是新生的人民政权仍然面临着种种严重的威胁,匪患严重的西南地区,征粮形势尤其严峻。国民党政权崩溃之后,当时在大西南,党和人民政府所面临的粮食紧缺形势已关系到能不能安定社会并在大西南站稳脚跟的问题。而川南是土匪暴乱的重灾区同时也是征粮工作的重点区域,面对严峻的征粮工作形势,中共川南区委员会、川南行署和川南军区,在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以及邓小平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一元化的领导机制,实现党领导一切,并在党的统一方针下、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步调一致、各部门各系统均服从并切实贯彻党的方针。加强宣传工作,积极发动群众,建立征粮工作统一战线。同时坚持“高度重视、政策指导、发动群众三者相结合”的方针。因此,在1950年川南征粮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川南征粮工作的顺利完成满足了川南地区党、政、军人员的军需民食消费,为解放初期我们党稳定川南地区市场物价、安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对于支持川粮外调,加快上海及华东地区经济恢复和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地区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产生了积极的历史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缘起、现状、思路及研究资料。第二章为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背景,包括:川南征粮的重要性、特殊性、必然性介绍。第三章为建国初期川南地区的征粮政策及措施研究。第四章为建国初期川南地区的征粮经过研究,分为宣传、组织实施及深入开展三个阶段进行论述。第五章为建国初期川南地区的征粮结果及其影响研究,通过其经验、教训得出其启示。历史是一面镜子。本论文试图对建国初期川南征粮进行系统的研究,再现那段艰难但成绩辉煌的历程,认识和反思历史并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历史启示,为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的依据和参考,进而促进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建国初期 川南 征粮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3
  • 1.1 研究缘起10-11
  • 1.1.1 学术意义10
  • 1.1.2 社会现实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资料12-13
  • 2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背景13-18
  • 2.1 建国初期全国及川南地区的征粮形势13-14
  • 2.2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重要性14-16
  • 2.3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特殊性16-17
  • 2.4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必然性17-18
  • 3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政策及其措施18-23
  • 3.1 民国政府的征粮政策18
  • 3.2 中国共产党1949年前的征粮政策18-20
  • 3.3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的征粮政策20-23
  • 4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经过23-37
  • 4.1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第一阶段----宣传准备阶段23-24
  • 4.2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4-30
  • 4.3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第三阶段----深入开展阶段30-37
  • 5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结果及其影响37-41
  • 5.1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结果及意义37-38
  • 5.2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经验38-39
  • 5.3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教训39
  • 5.4 建国初期川南地区征粮的影响39-41
  • 6 结语41-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袁银枝;浅谈制度主客体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郑文瑜;试论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6 焦秀君;;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7 邓晓宇;;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8 宋晓荣;;探析邓小平的制度建党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郑文瑜;;从加强师德建设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霍跃;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许春艳;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樊新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分结合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秦晓宇;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党洁;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106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06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2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